行動應用程式開發停滯怎麼辦?創業者重啟專案的5個關鍵決策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你的 App 專案是不是也卡住了?

今天要來聊一個,嗯,一個很多人都遇過但超不想承認的痛點。就是你的 App 專案,做到一半,然後…就沒然後了。開發者回訊息越來越慢,進度報告永遠是「在處理了」,但你好幾週都沒看到任何能動的東西。錢燒了,時間花了,結果手上只有一堆跑不動的程式碼跟一肚子火。

我自己是覺得,這種鳥事真的太常見了。你可能覺得是自己倒楣,或是被開發者騙了。老實說,有時候是,但更多時候,問題比你想像的還要複雜,但也…也更有機會解決。

重點一句話

App 專案會停擺,十次有九次都不是技術真的搞不定,而是「人」跟「流程」出了問題,只是它剛好長得像技術問題而已。

為什麼 App 會做到一半動彈不得?

在想怎麼救之前,得先搞懂它是怎麼「死」的。我看過太多案子,原因差不多都是這幾種,真的,萬變不離其宗。

開發者人間蒸發(或變得像龜速一樣慢)

這超經典的。一開始熱情滿滿、秒回訊息的開發者,突然變成已讀不回。進度更新從「我今天完成了登入頁面跟 API 串接」變成「還在弄」。

你知道嗎,很多時候這不是他故意擺爛。我後來發現,有些獨立開發者或小團隊,他們會同時接好幾個案子。當壓力一來,他會下意識地先去處理那個時薪最高、或是最緊急的案子。如果你的專案是固定預算的,那…嗯,很抱歉,你的優先級可能就被默默排到後面去了。

被擱置的 App 專案,就像一棟蓋到一半的廢棄建築。
被擱置的 App 專案,就像一棟蓋到一半的廢棄建築。

錢快燒完了,但沒人敢說

這是另一個超級常見,但大家都假裝沒看見的大象。開發者最討厭開口講兩件事:一個是「這個我不會做」,另一個就是「老闆,要加錢了」。

所以他們會幹嘛?他們會選擇「慢慢做」。把剩下那一點點預算,用龜速前進的方式,盡量延長專案的壽命。他們希望拖到你自己發現不對勁,而不是由他來開第一槍。結果就是雙方都在猜忌,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

「只是加個小功能」的溫水煮青蛙

我也常在會議上看到這種情況。原本只是 15 分鐘的進度同步,結果開了兩小時,變成功能許願大會。「欸,我們能不能順便加個分享到 IG 的功能?很簡單吧?」「喔對了,使用者應該也能自己換頭像吧?」

每一個要求聽起來都很小,但六個「小要求」加起來,就足以讓你原本三個月的開發時程,直接延長到半年。這就是所謂的「功能蠕變」[Feature Creep],專案殺手排行榜前三名。

真的踢到鐵板了

當然,有時候也確實是技術問題。比如,業主想要一個「簡單的」圖像辨識功能,結果發現這背後需要機器學習的專業,但原本的開發者根本沒碰過。或是要做一個超複雜的即時支付系統,牽扯到金流、資安,結果發現比想像中難一百倍。

這種時候,專案就會卡住,因為開發者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他又不敢直接承認自己能力不足。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怎麼做:你的專案急救SOP

好,問題我們知道了。如果你現在就身陷泥沼,下面這幾步是我通常在介入一個「待救援專案」時,頭 48 小時會做的事。你可以照著做,至少先止血。

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拿回你的程式碼

這不是不信任,這是商業。你付了錢的東西,就該在你手上。立刻、馬上,跟你的開發者約個時間,目標只有一個:完整的專案交接。

你得把話講清楚,你要的東西包括:

  • 完整的程式碼庫存取權(GitHub, GitLab, Bitbucket...不管他們用什麼,你都要 Admin 權限)。
  • 所有相關服務的帳號密碼、API 金鑰。
  • 一份文件,或是一段螢幕錄影,教你怎麼在電腦上把這個專案跑起來。
  • 目前已知的所有 Bug 清單。

很多人會覺得「這樣做是不是太撕破臉了?」。但換個角度想,如果對方合作得很順利,那代表他做事很專業。如果對方推三阻四,一下說「程式碼還很亂不能給」,一下說「我電腦壞了」,那這本身就是一個超大的警訊。這代表事情可能比你想的還嚴重。

第二步、就算氣到爆炸,也要專業地結束合作

我知道你可能很氣,但相信我,燒掉溝通的橋樑對你一點好處都沒有。我真的看過有老闆把離職的開發者罵得狗血淋頭,結果兩週後,新團隊有個環境設定問題卡關,全世界只有那個前開發者知道答案。你猜他會不會回信?

比較好的做法是,用一個很專業的口吻請他做交接。像是:「非常感謝你這段時間的付出。為了讓後續的交接更順利,能不能請你幫忙整理一下目前專案的狀況?」這樣通常能拿到最有價值的資訊。

第三步、檢查有沒有「版本控制」

這點可能比較技術,但超級重要。你得問清楚:「我們的程式碼有沒有用 Git 在管理?」如果答案是沒有,或是程式碼只存在工程師自己的筆電裡…天啊,那真的是災難。

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像是你專案的時光機。有它在,新的開發者才能安全地修改程式碼,改壞了還能一鍵回到上個版本。如果沒有,請立刻建立一個,把現有的程式碼放上去。這件事沒得商量。

(對了順便分享,Git 不只是備份,它最重要的精神是紀錄了「誰、在什麼時候、為了什麼、改了哪段程式碼」。這對後續追蹤問題超有幫助。)

整理混亂的程式碼,就像小心翼翼地解開一個死結。
整理混亂的程式碼,就像小心翼翼地解開一個死結。

讓專案重回正軌的策略

止血之後,我們才能開始治療。下面這幾件事,是讓專案死灰復燃的關鍵。

找個第三方來「健康檢查」,聽實話

在找下一個開發團隊之前,先花點小錢,找一個完全無關的、有經驗的技術顧問或工程師,幫你做「程式碼審查」[Code Review]。

為什麼?因為你原來的開發者,或急著想接案子的新團隊,他們說的話都可能有偏見。我遇過一個創辦人,他之前的開發者跟他說「完成 90% 了啦!」,結果他沒做查證就直接找了新的人來收尾。新團隊接手後才發現,那個「90%」是灌水的,核心架構一團亂,實際完成度可能連 40% 都不到。這超痛苦的,但早點知道,總比晚知道好。

一個好的審查報告會告訴你:

  • 現有的程式碼品質如何?是千瘡百孔還是還能救?
  • 到底有哪些功能是真的「做完了」?
  • 有沒有什麼隱藏的技術債或架構大坑?
  • 一個比較實際的、完成剩餘工作的時間估算。

砍功能,要像個外科醫生一樣狠

這是創辦人最痛苦,但也最有效的一步。你已經投了這麼多錢,要再砍掉原本規劃好的功能,感覺像割肉一樣。但這能救你的命。

問自己三個很誠實的問題:

  1. 沒有哪個功能,我的 App 就完全沒有價值?(這個一定要留)
  2. 哪個功能跟我的賺錢模式直接相關?(這個也要留)
  3. 哪些功能很酷,但可以等 App 上線後,當作 2.0 版再來做?(這些先砍)

我從來沒看過任何一個創辦人後悔「用比較少、但做得好的功能先上線」。但我看過太多人因為堅持「完美的功能組合」而把公司拖垮。

第二次,怎麼找對人?

找新的開發者或團隊時,你的標準要不一樣了。你現在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在收拾爛攤子。這需要不同的技能。

你可以直接問他們:「聊聊你上一個『接手別人』的案子是什麼狀況?」「你通常怎麼去理解不是你寫的程式碼?」「你的判斷標準是什麼,決定哪些東西要重寫,哪些可以留著改?」

有「救援經驗」的開發者,價值連城。他們更務實,也更懂得如何評估風險。

再來,關於專案管理,我發現很多台灣的案主可能習慣了比較「隨性」的溝通,但國外像 Atlassian (Jira 的母公司) 他們發布的最佳實踐指南裡,會一直強調「Definition of Done」(完成的定義) 的重要性。這點在救援專案裡尤其關鍵。你必須跟新團隊在一開始就定義好,到底怎樣才算「一個功能做完了」?是程式寫完就好,還是要通過測試、沒有明顯 Bug 才算?先把這個講清楚,可以避免後面無窮無盡的爭吵。

「專案卡死」時,兩種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處理項目 踩雷的做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比較聰明的做法(起死回生)
溝通方式 訊息石沉大海,只好一直催,搞得雙方壓力都很大。 直接約個時間,設定好議程,把問題一次攤開來講清楚。
程式碼處理 相信開發者說的「快好了」,不敢要程式碼,怕對方不開心。 把拿回程式碼的完整所有權當作第一優先,這是你的資產!
新功能要求 會議上想到什麼就加什麼,覺得「只是個小修改」。 建立一個變更紀錄,任何新想法都寫下來,評估對時程的影響,再決定做不做。
找下一個人 急著找下一個能「馬上開始」的人,不管他有沒有相關經驗。 先做獨立的程式碼審查,再找有「救援經驗」的開發者。

常見錯誤與修正

好,就算你已經把專案救回來,開始動了,還是可能會犯錯。這裡有幾個「後續維護」階段的常見錯誤,千萬要小心。

錯誤一:又開始口頭交辦事項

「欸,那個按鈕顏色幫我改一下。」這種口頭指示是專案脫軌的開始。請建立一個簡單的流程,就算只是一個共享的 Google Doc 或 Trello 板,把每個變更需求都記錄下來。白紙黑字,避免爭議。

錯誤二:完全不看程式碼庫的動靜

你可能看不懂程式碼,但你總看得懂 GitHub 上的貢獻圖吧?如果那片綠色格子連續好幾週都是空白的,那絕對有問題。定期看一下,就像是幫你的專案量血壓,是一個很棒的早期預警系統。

錯誤三:以為找到大神就一勞永逸

就算是再厲害的開發者,如果沒有監督,技術債還是會慢慢累積。你可以考慮每隔一季或半年,再請當初那個第三方顧問回來,花個幾小時再做一次 Code Review。這就像牙齒要定期檢查一樣,能防止小問題變成大災難。

成功上線的 App,介面乾淨、運作流暢,重新贏得使用者的信任。
成功上線的 App,介面乾淨、運作流暢,重新贏得使用者的信任。

說真的,我看過太多創辦人從完全絕望,到幾週後因為看到一個小功能終於能動了而重新燃起希望。專案救援的成功,心理因素佔了很大一部分。把大的、遙不可及的目標,切成一個個小的、兩週內就能看到成果的「衝刺」[Sprint],這種持續的正回饋,才是推動你走下去的燃料。

所以,如果你的 App 真的卡住了,別放棄。先深呼吸,動手把你的資產拿回來,然後一步一步,有系統地把它帶回正軌。這段彎路,搞不好最後會變成你創業故事裡最精彩的一章。

輪到你了

看完這些,你覺得在你的專案(或你聽過的案例)中,最根本的問題是「溝通不良」還是「功能範圍失控」?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0-24 Reply
    說真的我有點不懂,這APP怎麼又卡住啦。上回開會不是說快要弄好了嗎?每次問,好像都只有「系統很複雜」、「太多功能」,不然就喊預算沒錢,到底是哪裡沒對上話?我不是故意一直盯,只是專案這樣停著很彆扭,有種講不清的擔心。不曉得你們是不是該早點找其他人幫一下,有認真討論過嗎還是...就一直拖著?
  2. profile
    Guest 2025-06-14 Reply
    聽完這篇文章,我覺得軟體開發真的很燒腦!作為資工系學生,深深體會團隊溝通和技術規劃有多重要。不過話說回來,學校專案跟職場應該還是有點不一樣吧?😅 開發真的是門很考驗耐心的學問!
  3. profile
    Guest 2025-06-01 Reply
    嘿學長,我們專案最近卡關很嚴重,想請教一下救援策略。團隊士氣低落,技術債務又堆積如山,真的需要一些專業建議。不知道有沒有空聊聊?
  4. profile
    Guest 2025-04-30 Reply
    作為一位家長,我覺得溝通真的非常重要!有時候孩子們的應用程式使用上遇到問題,會讓我們感到無助。希望開發者能多聆聽用戶的需求,這樣才不會讓好點子停滯不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