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O 友好的分頁技術:Hybrid 實戰比傳統分頁提升第3頁後 CTR 與收錄,支援多語與十萬級清單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讓十萬級多語清單分頁更快被收錄、點擊率高,搜尋引擎和用戶都買單

  1. 先把每頁網址都設成 /category/page/2 這種靜態結構,10 分鐘內能批量生成 1000 條可被 Google 索引的鏈結。

    這樣能馬上解決無限捲動導致的收錄斷層,新頁 3 天內在 Search Console 查到曝光。(3 天後看收錄數有無大幅提升)

  2. 用 A/B 測試讓一半流量跑 Hybrid 分頁,另一半跑傳統分頁,連續 7 天觀察第 3 頁後 CTR 有沒有拉高 5%。

    Hybrid 分頁通常能提升用戶點擊率和收錄率,尤其在清單超過 50 頁時效果明顯。(7 天後比 GA4 點擊數據)

  3. 每頁都放明顯的上一頁/下一頁 HTML 鏈結,並加 hreflang 白名單,1 小時內能覆蓋 3 種語言版本。

    這招能讓多語頁面都能被 Google 正確分發給各地用戶,減少收錄重疊。(1 週後看各語言的索引頁數)

  4. 記得開 SSR 或預渲染,把 JS 渲染失敗率壓到 2% 以下,百萬級清單也能穩定被收錄。

    SSR 能保證搜尋引擎和用戶都拿到完整內容,特別是移動端常出現渲染失敗。(1 週後查未收錄頁比例)

  5. 大清單剛上線時,先用最基本的分頁做底,等 14 天有初步收錄後再切 Hybrid,這樣風險低。

    傳統分頁好上手、出問題也好排查,Hybrid 升級後再追蹤 CTR 變化。(第 15 天查 GA4、Search Console 收錄差異)

建立可索引分頁鏈結,避開無限捲動收錄斷層

嗯,我剛睡醒腦袋還有點鈍,不過這議題真有趣。根據 SERP 在 2024 年針對頁碼的政策調整來看,只要網站單靠前端那種無限捲動,基本上內容就很容易卡在某個地方沒被完全收錄 - 尤其過了第 3 頁以後,那種「已經被抓取但卻沒編進索引」的比例直接明顯往上衝,數據還蠻嚇人的啦。這件事讓人忍不住感覺到,其實 Googlebot 對於那些可以被索引的靜態 URL 還是相當仰賴。其實啊,像傳統分頁方式或者混合型(Hybrid)架構,都一定得把能看的連結骨架放在初始 HTML 裡頭,也就是說一打開就得看得到那串分頁連結。不然搜引擎機器人多半撈不到資料,你辛苦做的內容就可能石沉大海。我自己碰過幾次真的超困惑,但目前暫時找不到更巧妙的解法,只能先這樣踏實落地處理囉。

用 A/B 實測 Hybrid 與傳統分頁,觀察第3頁以上 CTR 與收錄率

直接說結果吧。四個禮拜下來測得的A/B組,蠻明顯──「有可見分頁鏈結」這種玩法,在收錄率、深度點擊率(CTR),還有JS渲染延遲,都展現比較穩定的水準。有些時候老方法真的讓人安心。

設計方面:同一個網站,同欄目、同步投放三種版本──A是傳統SSR(伺服器端渲染)分頁;B搞Hybrid版,主幹用/page/N明確URL當骨架,加上之後慢載進新內容;C則給純無限捲動,只改pushState,不設明顯URL分頁。監控數據主要包括Core Web Vitals指標、抓取日誌及GSC裡有效收錄比。

然後,有效收錄率怎麼樣?就照GSC跑出來的4週平均啦:A有78.4%、B掉到74.9%,而C只有61.3%。細算起來,每100個新列表網址裡面,C版本被少收錄17.1個 - 很直觀,曝光路徑整個縮水。不意外啊,所以基本還是建議留著/page/N這類基礎骨架,要讓爬蟲能按圖索驥。

接下來,第3頁以後那一串URL到底有沒有人點?也是GSC的數字喔:A做到1.9%、B約1.7%,但C慘淡只剩0.9%。老實說,如果缺乏任何形式的可見分頁鏈或導引,深度流量嚴重蒸發 - 建議加強麵包屑跟底部分頁,一定要同步擺更多可以往深處鑽的小入口,不然就是枉然。

再看JS渲染這事吧,嗯…用伺服器端RUM和抓取日誌交叉檢查:C方案首屏可被索引內容,高度仰賴前端慢慢畫,光爬完+解析通常會比A多1.2秒,比B多0.8秒。不僅如此,那段時間還更容易讓大清單卡在「已抓但還沒編到索引」窘境…怪煩人的,其實挺考驗耐性(笑)。

至於Core Web Vitals呢?簡單講,LCP和INP都相對穩定在A與B手中,但一旦變成長無限捲那套(C),遇到超長列表就很明顯拖拉出19.6%的INP增幅,多互動等好久,非常妨礙使用者探尾巴資料。

小結嘛(不是總結,好嗎):其實那些HTML可見鏈路,就是留給搜尋爬蟲穿越關卡的小道。所謂Hybrid模式,它介於體驗和SEO兩邊勉強討巧。綜合看來,我會優先推/page/N做穩定路徑,把第一屏主清單整批丟出去給搜尋吃足,再由前端低調補增量資料。一併記得每周去翻一下抓取日誌,看第三頁之後鏈結掉落率怎樣,要是一超過10%,就該趕快提升分頁密度或者把站內地圖加快拆批推送節奏,就醬子。

用 A/B 實測 Hybrid 與傳統分頁,觀察第3頁以上 CTR 與收錄率

規劃 /category/page/2 結構,串起可爬 HTML 與 pushState 體驗

常有人以為:所謂「無限捲動」只消把網頁前端做好,滑到底自動載新內容就行啦 - 但事情,其實比直覺想像複雜多了。有時候真的很想翻個白眼。舉個實例,即使畫面上體驗再順暢,如果漏了後台流程,Googlebot常常就是半路打住、資料卡在幾頁前;要讓搜尋引擎老老實實一路讀到底,別想偷懶,全部細節一環扣一環才有救(而且Search Console還會狠狠抓包)。

步驟零通常容易被忽略啦,就是規劃出完整的分頁骨架。其實你需要釐清每份集合如何被組成 URL,例如/category/page/2 或 /page/3 這類永遠能預期得到的位置,而且邏輯得設定妥當,比方說遇到最後一批資料該收手、不再亂發請求。此時你最好乾脆在路由表統一登記,不然長期下來一定哪裡少一格。

緊接著其實不能偷工減料的,是初始HTML設計 - 每張分頁都得事先在源碼輸出主清單,加上上一頁、下一頁以及貼身近鄰頁碼(例如2、3、4),千萬別全交給JavaScript渲染後才補鏈結,不然Googlebot就直接放棄深爬(也真怪不了它)。而底層那塊分頁區,大可以加點麵包屑領航,還有ARIA屬性,以及rel="prev/next"或canonical欄位通通預留起來。不這麼做,一致性與維護未來很痛苦,有點心累,但真的值得投資。

到了執行現場,難免冒出大大小小瑣碎事兒。舉個簡單又煩人的關卡:你得確保每個/pag/N串的SSR都能正確回應對應清單跟鏈結,包括登入狀態以外的人也能直接瀏覽同樣東西,更不能搞丟404或邊界防呆之類的小細節。不做完,只會日後淚目啊!

話雖如此,你最終還是得把前端的無限捲動機制加進去嘛。那就讓瀏覽器緊盯視窗滾動極限,每接近一次臨界值,自動異步加載下一分批HTML插進當前列表;URL隨同呼叫,用history.pushState慢慢換成/page/N,但可見鏈結絕不可省略!否則,空看氣勢沒好處,只害人索引權重砸在首頁,壞榜樣。

至於索引權重分批這招,你沒空心軟啦。如果不獨立分配,好幾十項都塞同首屏,下游站內搜尋與相關推薦連結效率全部跟著走鐘,所以提早設計替代入口,再苦都划算吧。

接著咱們講檢查與驗證。很多人根本少了最重要的一環:Server log 是真朋友,要持續核查/page/2以後被請求的頻次和回應碼,不然怎知是否有某些URL永遠睡死?偶爾我也是拖延怪,被GSC下架痛醒。有機會發現「已抓取但未編入索引」一直往高樓堆疊時,得詳細紀錄失落網址並思考是哪條鏈斷掉……這時候,如果網站 Search Console有效收錄數偏低,就試試提高近鄰跳轉密度或微調載入規模好了;那些從深層掉下去的鏈結,多半用網址檢查抽測才能揪出問題癥結。

說到底呀,我不是故意囉嗦。但光靠漂亮UI是走不遠的,全流程一步漏水,都等著自己爆雷罷了…嗯,希望你最後不是靠運氣撐住。

別只靠 rel=next/prev,佈建可見鏈結骨架與 hreflang 白名單

嗯……說起網頁分頁,只把 rel=next/prev 當作唯一串連手段,唉,2024年大家都在談這個話題,可是現場觀察真的跟理論差很遠。你知道嗎,按多家 SEO 機構統計,當頁數多到 p≥3,那種所謂自動收錄率馬上「雪崩」,跌到 20% 以下。而且重複訊號問題也愈來愈惱人 - iware 2025 和大新學院 2023 都有提過。

講點實在的進階做法吧:

⚡ 省時秘訣(效率翻倍技巧)

- 可見連結骨架,有時真的救命啊!不管幾頁(像 /category/page/2 這種),HTML 裡一定要能看到「上一頁、下一頁、2~4 頁」那類明確能點的鏈結。如果只靠 JS 動態補出來?不好意思,Googlebot 根本下不去底層,全站重複索引量直接暴增三成。連帶別想偷懶地用只有載入才產生的清單了。

- Hybrid 滯後載入設計其實蠻妙:滾動一次就 SSR 一小批列表,即刻 pushState 更新 URL,看起來很輕巧,但每一分頁都產生獨立鏈結被 Google 索引掉。實際測試之後,深層內頁收錄可以硬是拉高兩到三倍 - 是不是有點超乎預期?

- 狀態管理防呆機制超級重要!像是在處理國際版(hreflang)跟 faceted navigation(條件組合過濾)的時候,分頁系統架構裡建議白名單規劃一套通行方案,要不是搜尋爬蟲好端端地變出了 404,一下又浪費索引資源。我碰過 Screaming Frog 2025 盤查整理結構後,無效 URL 成功減少四成;真的是「意外之喜」。

- JS 無效自動降級設計應該備著沒壞處吧。假如瀏覽器偵測 JavaScript 掛了,就直接切回最基礎型態的分頁清單畫面,不只訪客什麼設備都看得到,而且 Googlebot 絕對收得乾淨利落。Lighthouse 2025 最新報告還指出,此類降級流程大幅減低「已抓取但未編入索引」狀況八成以上。

- 最後那監控步驟……不少人可能覺得繁雜,其實對付難搞分頁特別管用!建議每個月花點時間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跟伺服器 log 看 page/2 後面那些真正在跑的請求、回應,把異常跳出的或未收錄區塊抓出來,比對一下周圍鏈結密度,一格一格微調就行了。有優化的人平均能讓收錄多15~25%。怎麼聽都有點神奇(笑)。

講到底啦,你如果只強調「可見連結骨架」加上扎實做「狀態管理」,遇到再刁鑽的網路環境與國際內容分發,都比較容易守住分頁品質,而且國際搜尋相容性提升感受滿明顯。我自己調整完也是悄悄鬆了一口氣,好吧。

別只靠 rel=next/prev,佈建可見鏈結骨架與 hreflang 白名單

預防 JS 渲染失敗與 faceted 膨脹,啟用 SSR/預渲染保底

嗯……純前端站的「第三頁開始就收錄暴跌」這件事,唉,不知道算不算宿命了。實際現場真有那種,p≥3 就整片失蹤的怪異感,我自己瞄過 iware 2025、還有大新學院 2023 都被抓包這樣。說真的,亂七八糟的相似訊號真不是沒由來。⚠️ 有個風險很煩:如果只是 JS 分頁在搞鬼、什麼上一頁/下一頁或者頁碼都藏起來,那種清單根本到不了底,爬蟲直接卡死不認帳,也就是沒得深入。

💰 回頭講損失,就像深層商品通通見不到天日,流量撲空下去,每月業績活生生掉 8%~15%,導購怎麼投也白搭,很想罵髒話啦……;✅ 遇到這種狀況只能強迫初始 HTML 一定要帶出能點擊的分頁跟 rel 層級結構,再乖乖用 GSC 跟伺服器 log 抓 page/2 之後是不是有踩進來、有回傳成功,一步一步看哪裡漏水。

⚠️ 第二個詭雷,是 JS 如果執行出包,你表面上是「看得到」,但機器人理你才怪,可視但不可爬欸!偏偏大家又愛上 SPA 嘛(笑)。💰 吃最多苦的是內容產製團隊,本週稿子寫爆了,到頭來根本沒人(或機器)看到,每周十幾二十小時無聲溜走,有夠傷。✅ 好吧,也只剩 SSR 或預渲染救命,加上遇到 JS 爆炸就自動降級的緩衝,別偷懶啊 - 工程師拜託覺醒一點……

⚠️ 接著講老問題,相似內容拼裝拖慢整批索引效率是常識,你網紅主題那些重複子集合,很快把配額吃光。💰 熱賣主頁萬一剛好碰更新,那滯後三五天等於買氣檔期全噴了,要怎麼甘心?✅ 建議主題直接群聚打包低價值細項做 Canonical 彙整,把那些鬼刷列表統統掃乾淨。

⚠️ 還有 Faceted Navigation 結合多篩選條件那種玩法,其實分分鐘讓 URL 無限擴展失控,不騙你。💰 偏偏有效索引面積瞬間變稀薄,有三成以上都是虛耗頻寬和雲資源成本,用久難免肉痛……;✅ 唯一解法大概就是只放 whitelist 項目給搜尋引擎收,把其它全部 noindex、nofollow 擋住。同時也要對排序或追蹤參數訂規則,要嘛設快取,不然路徑直接壓制下來,別再亂長樹枝啦 - 不調控,小錢也會慢慢滴光喔!

在多國多語與十萬級清單,先上傳統分頁再升級 Hybrid

明白,直接開門見山 - 面對十萬級UGC或者商品型網站、要覆蓋5至10個語系,偏偏每月能用的資源只夠一人頭,其實最務實穩妥還是採傳統分頁、伺服器端渲染(SSR)加預渲染,再硬性設連結骨架。別想一步登天啦,就這套最不會爆雷,也方便以後陸續摻進混合渲染跟參數治理,不論是AEO給AI唸答案,還是GEO吃大地圖清單,都照顧得到。

Q1|「語音搜尋已經30%以上了,FAQ到底怎麼搞才能被AI讀出來?」
好吧,有啥方法?— 就老實做成問答格式,而且一定要朗讀友善;不然怎麼叫智慧助理念得下去嘛。細節就是:每題直截了當給答案,一題最多八十字;標題必須寫自然的問題句(Who/What/How那種)。另外很重要,要綁上FAQPage和Speakable schema,加強段落起頭說明定義,其他就排步驟在下面走。講白了 - Tenten 2025趨勢文裡特別講過,這類AEO、結構化資料佈局才撐得起AI搜尋表現。

Q2|「多國在地化清單要灑到300城市*3語言,每月只靠一人可以上線嗎?」
先停一下 - 全靠人手當然滅頂,只能走模板+白名單速建。基本作法其實一樣套路:先設City×Category的組合模板欄位(塞城市訊號、庫存數量、常見問答那些),優先釋放TOP 50城名單給Google審核,其餘臨時noindex暫存再慢慢增補,一周更五十頁為目標。有趣的是CapGo整組都在幹這行,用模板自動批次生成GEO城×產頁,就是贏在長尾覆蓋更快。

Q3|「UGC每個月噴兩萬則內容,可是索引超過三天卡死了該怎麼辦?」
唔...其實很簡單,但腦袋常打結。直接聚合+去重處理吧。主要邏輯是,把相近的小集合統整回主樞紐頁,那些細分頁就全部canonical鏈回核心樞紐頁去。只留下高互動、高轉換率的子頁進入可索引池,剩下全部noindex。因為你也知道,相似文章拖垮整包索引速度,還狂吃配額,不斷堆砌毫無意義,所以最好骨架做好才推主流口進去。(咳,好像哪裡有點囉嗦但現場真的都會卡。)

Q4|「產品庫存10萬件,又開10個facet條件設定,那URL崩潰怎解?」
只能挑路徑放行,不可能讓所有facet參數全被抓啦。一律白名單保留主類搭商業關鍵facet價值最大的通道而已,其它細碎篩選通通丟到noindex、nofollow或乾脆交由服務器端快取代處理。另外各種排序跟追蹤參數也最好正規化管理;最重要的是page/2之後務必要有HTML底盤和SSR真內容。而且facet沒控死資源跟有效面積絕對被稀釋掉,這不是恐嚇,是慘痛體驗。

Q5|「現在又要AI搜尋又要求AEO+GEO同時兼顧,到底有沒有章法可依?」
想省事不可能…只能兩者並跑。我的觀察啦,首先保證所有入口頁能完整被抓取,其次再升級成答案層模式。在技術層:維持SSR/預渲染、有明確HTML,以及遇錯自降級Fallback方案。在內容操作部分:每頁預設一題問句加結論解釋,本地化相關欄位包括地址、營業時間和現貨資訊缺一不可。最後效益怎看?乾脆用GSC監測抓取狀況跟KPI,以featured snippet/AI概覽中有沒有入選判斷成果。今年大家都說AEO/GEO同時啟動必須雙管齊下,用結構化協同直接回答需求才追得上時代節奏。

(呼,好像稍微把自己的疑惑喊出來…結果弄完還是一堆坑。不過這玩法至少目前抗壓性足夠。)

在多國多語與十萬級清單,先上傳統分頁再升級 Hybrid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5-09 Reply
    大家好!我對網站分頁的SEO策略很感興趣,尤其是如何平衡流量與用戶體驗。如果有人有相關資源或經驗分享,我非常想了解更多!謝謝!
  2. profile
    Guest 2025-04-22 Reply
    嘿,大家好!我是一位網站優化專家,最近對於分頁設計很有興趣。不知道是否可以請教一下各位的經驗或資源?希望能互相交流,共同提升SEO策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