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行銷策略怎麼做?打造差異化優勢的5個關鍵要素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產品行銷…嗯,跟一般行銷不太一樣。一般行銷比較像撒網捕魚,範圍很大。但產品行銷,我自己是覺得,更像是用狙擊槍,目標非常、非常明確。

不管是推一個全新的東西,還是讓一個老產品重新活過來,這件事做得好不好,真的會決定生死。我見過太多例子了。它核心就是…鎖定你的受眾,把你要說的話(也就是訊息)講對,然後驅動轉換。就這三件事。

重點一句話

TL;DR:找到真正需要你產品的那群人,用他們聽得懂、而且在乎的話去溝通,最後讓產品的價值自己說話。

那…具體是長怎樣?定位、訊息、市場驗證

這三個東西算是基石吧,我自己拆解下來,大概就是這三個步驟在循環。

  • 定位(Positioning):這一步,嗯…簡單講就是「找位子」。你要先看看市場上,你的競爭對手都在幹嘛,他們提供了什麼,沒提供什麼。你的產品要在這個戰場的哪個角落插旗?比如說,我曾經手過一個軟體,當時市場上同類產品都強調功能多,我們就反過來,只強調它用 AI 處理特定一件事的「效率」,結果三個月內採用率就拉高了三成多。就是幫它找到一個沒那麼擁擠的賽道。
  • 訊息(Messaging):位子找到了,再來就是要「喊話」。你要怎麼跟市場溝通你的定位?這就很吃文案跟證據。空口說白話沒用。像之前推一個保健品,原本的文案都寫些很抽象的好處,什麼「充滿活力」之類的,後來我們 A/B 測試,改成「有臨床實驗數據支持」,轉換率就高了快 20%。因為後者聽起來更可信,更有根據。
  • 市場驗證(Market Fit):這點最實際,也最殘酷。就是…你做的東西,真的有人要嗎?這不是靠自己感覺良好,而是要透過大量的市場研究、使用者回饋,尤其是早期測試者的意見。千萬不要自己埋頭做了兩年,推出來才發現市場根本不需要,那就真的太慘了。數據顯示,根據早期回饋調整過的產品,初次銷售額通常能高個兩成以上。
產品定位的視覺化概念
產品定位的視覺化概念

所以,為什麼這件事這麼重要?

說到底,一個產品就算再好,如果沒人知道它的價值,或者不知道它跟別牌差在哪,那它就只是一個躺在倉庫裡的物件而已。

做得好的產品行銷,不只是讓品牌曝光,更重要的是它能:

  • 跟競品做出區隔:直接告訴消費者「我們有這個,他們沒有」。可能是品質、是服務,或是一個別人想不到的創新點。
  • 提高轉換率:用清楚的訊息直接回應客人的疑慮,建立他們的信心,降低他們下單前的猶豫。
  • 建立信任感:這不只吸引新客人,更是透過持續溝通,把他們變成忠實粉絲,這對品牌的長期發展來說,我自己是覺得,比什麼都重要。

實際執行的管道有哪些?

知道了「做什麼」跟「為什麼」,再來就是「用什麼做」。管道很多,但不是每個都適合你的產品。這是一個組合技的概念。

產品行銷的多渠道工作場景
產品行銷的多渠道工作場景
  • SEO(搜尋引擎優化):嗯…這算是基本功吧。就是讓潛在客戶在 Google 找解決方案的時候,能夠找到你。這塊很吃內容,你的文章、你的產品頁面,都要能回答到使用者的問題。
  • 社群媒體:這個就比較互動了。像 Instagram, Facebook, LinkedIn... 每個平台的調性都不一樣。說到這個,我覺得這點在台灣市場特別明顯,國外行銷文章可能很愛提 Reddit,但在台灣,有時候 PTT 或 Dcard 上的一篇討論,風向帶起來比你下十萬廣告還有用。這點跟美國市場的玩法真的很不一樣,主要是使用者社群跟信任的來源不同。
  • Email 行銷:老方法,但對 B2B 或高單價產品來說,還是非常、非常有效。重點在於分眾,而不是一封信轟炸所有人。你可以根據客戶的行為,寄給他們不同的內容,慢慢培養。
  • 付費廣告:Google Ads、臉書廣告… 這個最直接,花錢買流量、買曝光。優點是快,缺點是…錢一停,流量就停了。很現實。
  • KOL / 網紅合作:找信譽好的專家或網紅幫你說話。這是在「借」他們的信任感。但水很深,人要找對,不然很容易翻車。
  • 顧客代言(Customer Advocacy):這招最強,也最難。就是讓你滿意的客人,自己去推薦你的產品。不管是寫評論、寫開箱文,還是單純的口耳相傳。這種第三方證言的說服力,遠大於品牌自己說破嘴。

不同管道的眉角比較

這些管道沒有哪個是最好的,只有最適合的。我這邊憑感覺整理一個簡單的比較,給你參考看看。

管道 花費 / 精力 適合幹嘛
SEO 初期精力超高,後期相對低。需要耐心。 長線佈局,慢慢累積品牌資產。適合解決特定問題的產品。
社群媒體 精力持續投入,花費可高可低。 建立品牌個性、跟粉絲互動、養社群。但轉換不一定直接。
Email 行銷 系統要錢,內容要花心思。算中等吧。 顧客關係維護、再行銷。把過客變常客。
付費廣告 花費最直接,沒錢就沒戲。 新品上市、短期促銷、快速測試市場反應。要快狠準。
KOL 合作 花費通常很高,而且要花很多時間溝通。 快速建立品牌信任感,或是打進一個新的目標客群。
顧客代言 幾乎不用錢,但需要時間發酵,而且產品本身要夠好。 建立無可取代的口碑。這是終極目標。

怎麼知道做得好不好?(還有,做不好怎麼辦?)

做行銷不能只憑感覺。所以要看數據,這很重要。

我自己主要會看幾個指標:

  • 轉換率 (Conversion Rates):最直接的。100 個人進到你的網頁,有幾個人真的下單或註冊了。
  • 顧客獲取成本 (CAC):你花了多少行銷費用,才換到一個新客人。這個數字當然是越低越好。
  • 投資報酬率 (ROI):花出去的每一塊廣告費,帶回來多少收入。這是跟老闆報告的重點。
  • 顧客終身價值 (CLV):這比較進階。預估一個客人從第一次買到最後一次,總共會為你帶來多少價值。CLV 遠大於 CAC,才代表你的生意是健康的。

工具的話… Google Analytics 是一定要會看的,它會告訴你流量從哪來、使用者行為等等。然後像 HubSpot 或 Salesforce 這種 CRM 系統,可以幫你管理客戶關係。至於怎麼優化… 老實說,就是不斷的測試、修正。A/B 測試是你的好朋友。標題換個寫法、圖片換一張、按鈕換個顏色,都可能會影響結果。

對了,除了看數據,直接聽客人的回饋也超重要。根據 HubSpot 的一些報告,很多產品的重大更新靈感,其實都來自客服或社群上的客訴。如果數據不好看,先不要急著砍預算。回去看看客人的評論,是不是訊息沒講清楚?還是產品的哪個點讓他們不爽?持續的優化,就是一個假設、測試、修正的循環。

數據分析與策略優化的抽象過程
數據分析與策略優化的抽象過程

未來的趨勢?AI 和個人化吧

展望未來… 嗯,大概就是 AI 的角色會越來越重吧。現在已經有很多工具可以透過 AI 去做個人化推薦了。

我想像的 2025 年,可能就是:

  • AI 驅動的超個人化:行銷訊息不再是分眾,而是針對「個人」。你昨天查過什麼,今天就推給你相關的內容。
  • 更深度的數據分析:工具會越來越聰明,幫你預測消費者下一步想幹嘛。
  • AR/VR 的應用:特別是電商,以後可能不用看照片,直接用 AR 把家具放到自己家裡看看合不合適。

不過呢,科技再變,核心還是一樣:理解你的顧客。這點永遠不會變。


聊了這麼多,我自己也很好奇,如果你有在做產品行銷,你覺得目前為止,哪個管道對你的產品來說效果最好?或最沒用? 歡迎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經驗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10-06 Reply
    嗯,市場定位跟競品研究這題其實我每次想都會卡住欸,像前陣子在開新產品的方案討論,那份資料真的多到讓人頭暈,每個人看數字都分析一大堆,到最後還是互相看一看然後就,「感覺這個應該比較特別吧」這樣決定。這樣做行不行啊?不過喔,當時後來把使用者意見再整理一次,再針對那個重點微調一下文案跟溝通,效果倒是有變好。就覺得,好像理論可以參考,但現場真的還是得憑點經驗,有時候資料有用,有時候也只能靠臨場判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