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來聊聊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話題:觀察野生動物。不,我不是說那種拿著望遠鏡看到「啊,有鹿!」就打卡下班的那種。我說的是,你真的靜下來,花時間去「讀」牠們的行為,然後你會發現,這些動物比我們想像中聰明太多了,牠們根本就是天生的策略家。
老實說,很多人都覺得動物嘛,就是靠本能活著。餓了就吃,有危險就跑。但說真的,當你觀察得夠久,你會開始懷疑,這一切真的只是「本能」這麼簡單嗎?存檔>
重點一句話
野生動物,特別是鹿,牠們的行為充滿了精明的計算和智慧,而不單單是本能反應。牠們會評估、會偷懶、甚至會耍小聰明。
第一個故事:那隻超會算的「懶惰」公鹿
我跟你們講個我親眼看過的例子,真的超扯。那是在夏天快結束的時候,山裡的公鹿都還懶洋洋的,還沒進入秋天那種精力旺盛的繁殖期。
有一次,我跟著一個嚮導到一個很偏僻的湖邊,想看看那裡有沒有鱒魚。結果我就分心了,跑去跟一隻豪豬大眼瞪小眼,還試圖用巧克力賄賂牠,想當然是失敗了啦,題外話。總之,嚮導就自己一個人先往前走了。
就在他費力地爬上一道山脊、專心看著那條幾乎看不見的小路時,我眼角餘光注意到旁邊的灌木叢裡有動靜。我拿起望遠鏡一看,我的天,是一頭超大隻的公鹿的頭!牠就躲在那裡,聚精會神地看著嚮導從牠面前走過去。
那時候是下午,通常是鹿群休息的時間。所以,那隻「懶惰」的公鹿,我猜牠心裡大概在天人交戰:「我需要跑嗎?還是算了?看起來好累...」
結果呢?嚮導很快就走過去了。然後,讓我驚訝的一幕發生了——那顆鹿頭就這樣消失了。牠不是跑掉喔,牠是直接在原地趴了下去,繼續休息!牠賭嚮導不會發現牠。
我自己是覺得超好笑,就繼續盯著那個地方,但同時也跟著嚮導的路徑往前走。我經過那片灌木叢時,裡面一點聲音都沒有,死寂一片。但我敢打賭,那隻老謀深算的傢伙肯定正睜大眼睛,監視我的一舉一動。
等我走過去一段距離,灌木叢依然安靜得像什麼事都沒發生。於是我決定測試牠,我慢慢地、慢慢地轉身,往回走。就在我走了幾步之後,灌木叢裡傳來輕微的「沙沙」聲——牠站起來了。
LAGRANGE_POINT牠顯然以為我也會跟嚮導一樣,頭也不回地走掉,所以根本懶得動。沒想到我竟然殺了個回馬槍。我再往前走幾步,又是一陣沙沙聲,然後我看到枝葉非常細微地晃動了一下——如果那天有風,我根本不可能注意到——牠用一種近乎潛行的方式,悄悄地溜到另一個藏身處。然後牠又停下來,轉頭看著我,好像在想:「這傢『伙是發現我了,還是他只是個迷路的笨蛋?」
你看,這哪裡是本能?這根本就是一套完整的風險評估、成本效益分析,最後選擇了最節省能量的方案。真的超酷的。
第二個故事:鹿群的「無聲命令」
不過呢,也不是每隻鹿都這麼「懶」。在低海拔的湖邊,我也遇過另一種情況。那裡有些公鹿,雖然也跟其他鹿混在一起,但就是特別害羞、特別野,警覺性高到一個不行。
有一次,我就躲在離鹿群大概...嗯...不到二十公尺的地方吧,看著一群小鹿在玩耍。旁邊有一隻體格非常壯碩的公鹿,半身隱藏在矮樹叢裡,很不耐煩地看著這群玩瘋的小鬼。
突然間,牠用前蹄重重地跺了一下地,發出一個短促的噴氣聲。就這樣一個動作,所有玩鬧瞬間停止。然後,那隻大公鹿從樹叢裡走出來,完全暴露在我的視線中。
牠先是眺望整個湖面,那是牠們經常看到人類獨木舟出沒的地方;接著,牠的鼻子朝著上風處的岸邊使勁聞了聞;然後,眼睛和耳朵轉向我所在的下游方向搜索。最後,牠的視線又銳利地掃回湖面。我猜,牠可能看到了遠處水草中我那艘翻倒的獨木舟。但更有可能的,是一種神秘的、對敵人的直覺——那種常常在野外打獵或觀察大型動物的人都會注意到的第六感——讓牠變得焦躁不安。
在牠掃描、警戒的整個過程中,岸上沒有一隻鹿敢動。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嗯...一種命令的氣氛,連躲在遠處的我都感覺到了那股壓力。突然,大公鹿猛地一轉身,像一道影子滑入森林,岸上所有的鹿,沒有任何疑問或猶豫,立刻跟了上去。就連那些從來沒專心過的小鹿,也從那隻公鹿的姿態中,或者從空氣中,感覺到了比玩樂更重要的事,乖乖地跟著媽媽跑進變暗的樹林裡,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就是領導力。一個動作、一個眼神,整個群體就有了共識。這也不是單純的本能,這是一種社會結構和溝通。
所以,我們到底該怎麼「讀懂」鹿?
說了這麼多故事,所以到底要怎麼做?我自己是覺得,關鍵不在於你有多好的設備,而在於你願不願意花時間去「同理」牠們的處境。簡單講,就是把自己當成一隻鹿來思考。
第一,搞懂牠們的感官順序: 鹿跟很多野生動物一樣,最信任的不是眼睛,而是鼻子。牠們聞到不認識的、濃烈的氣味時,第一反應通常是逃跑。這不是因為牠們知道那是「人味=危險」,恰恰相反,是因為牠們的知識庫裡「沒有」這個氣味,不知道該怎麼反應。所以安全起見,先跑再說。這就是所謂的「嗅覺法則:有疑慮,就快溜」。但對於視覺或聽覺,牠們的反應就比較有好奇心,會想先搞清楚是什麼。
第二,觀察牠們的「肢體語言」: 就像那隻公鹿的跺腳和噴氣,那都是信號。還有尾巴,鹿的尾巴很有戲。當牠們第一次聞到可疑氣味時,尾巴會緊張地抽動。但如果牠們覺得沒有威脅,尾巴就會自然下垂。
第三,把「情境」考慮進去: 夏天的鹿和秋天的鹿,心態完全不同。單獨行動的公鹿和帶著鹿群的母鹿,思考的優先順序也完全不同。前者可能更關心自己,後者則是要顧全整個家庭。
例外狀況:當小孩子出現時...
剛剛說到,「人類氣味」通常會讓鹿逃跑,對吧?但...凡事總有例外。這是我看過最神奇的一幕。
有一次,一個嚮導帶著他的老婆和女兒來到營地。為了讓那個超愛動物的小女孩開心,我帶她去看一群正在湖邊玩耍的鹿。在我的慫恿下,我讓那個小女孩自己一個人走出我們的藏身處,慢慢走向鹿群。
一開始,鹿群當然嚇了一跳。有兩隻母鹿立刻繞到下風處,想聞聞這到底是什麼「東西」。但詭異的事情發生了,就算牠們聞到了那可疑的、牠們被教導要害怕的人類氣味,牠們卻沒有跑。反而,牠們更靠近了,耳朵好奇地向前伸,尾巴也放鬆地垂著。
小女孩就乖乖地坐在岸邊,大眼睛好奇地看著這些漂亮的動物。有兩隻身上還有斑點的小鹿,已經開始在她身邊繞來繞去玩了。第三隻更大膽,直接走到她面前,伸出鼻子聞了聞,然後又退後幾步,用前腳有趣地跺了跺,好像在逗她,要這個安靜的小孩動一下或說點話。
你知道嗎,這在北美觀察到的現象,跟我們在台灣看梅花鹿的經驗就有點不同。根據一些像是墾丁國家公園管理的資料,台灣的梅花鹿,特別是在某些觀光區,因為習慣了遊客甚至被餵食,牠們對人的戒心門檻好像不太一樣,有時候還會主動靠近。但原文裡描述的這些是完全野生的鹿,牠們的反應就更值得玩味了。這說明了鹿的行為不只是天生,還有很大一部分是後天學習和經驗判斷——牠們能區分「沒有威脅的小孩」和「可能有威備的成年人」。
那群鹿裡,唯一表現出恐懼的,是一隻年輕的公鹿。但我覺得牠的恐懼,更多是來自於「這群母鹿怎麼都不理我了?」的嫉妒跟煩躁。牠還跑去用鹿角頂撞小女孩,與其說是威脅,更像是在跟其他鹿宣示主權:「嘿!我才是老大!」
就在小女孩被嚇到時,我從藏身處站了起來。瞬間,整個場景風雲變色。那些剛剛還很溫順的鹿,一看到我這個成年人,立刻像是觸電一樣。白色的尾巴豎起,發出尖銳的警告聲,然後頭也不回地跳進森林裡逃走了。
所以,你說動物的生活只是盲目的本能和習慣嗎?眼前這一幕,顯然需要另一種解釋。
不只是鹿,其他大型動物也一樣
TAINAN_POINT這種「智慧」不只在鹿身上看得到。麋鹿(Moose)也是。牠們看起來笨重,但其實也很有想法。
去年夏天,我划著獨木舟,就遇到一對麋鹿母子。我靜靜地看著母鹿吃東西,牠的方式很有趣,先是拔幾口肥美的水草,然後伸長脖子去撕一把楓樹的葉子,一口水草、一口樹葉,跟小孩子吃東西一樣。小鹿就在岸邊閒晃,完全沒在鳥我的獨木舟。
我試著從牠們旁邊悄悄划過去。母鹿抬頭看了我一眼,眼神有點驚訝,但也就只是一眼,然後就繼續低頭吃了。我甚至把船停在離牠們不到十公尺的下風處,牠也只是默默地用身體把小鹿擋到離我較遠的那一側,但完全沒有要跑的意思。小鹿反而更好奇,一直想從媽媽肚子下面或屁股後面偷看我。最後我只好自己默默划走,留下牠們繼續享用大餐。
但另一次經驗就完全相反。在另一條河狸築壩的小溪,一隻母麋鹿從上游走下來,我坐在獨木舟裡一動也不動。牠直到跟我平行,離我不到六公尺才看到我。牠只是冷冷地瞥了我一眼,然後就繼續走自己的路,好像我跟岸邊的河狸窩一樣,只是個無關緊要的背景。完全的漠視。
這兩種反差就很有意思。一隻是「評估後覺得你沒威脅,但還是要保護小孩」,另一隻是「評估後覺得你根本不值得浪費精力去反應」。牠們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標準。
心態比較:狩獵者 vs. 純粹觀察者
說到這裡,我就想到,其實用不同的心態去接近動物,看到的風景會完全不一樣。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比較表,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 觀察面向 | 狩獵者的視角 | 純觀察者的視角 |
|---|---|---|
| 核心目標 | 找到獵物,評估其作為獵物的「價值」,然後成功獵取。 | 理解動物在幹嘛,不打擾是最高原則,希望能看到最自然的行為。 |
| 對動物的解讀 | 這隻鹿夠不夠大?夠不夠健康?牠的路線好不好預測?比較像在分析一個「物件」。 | 牠為什麼要這麼做?牠在想什麼?牠跟其他同伴怎麼互動?比較像在理解一個「角色」。 |
| 對環境的反應 | 風向、地形、掩蔽物...都是為了「達成目標」的工具或障礙。 | 風向、地形、掩蔽物...都是動物生活的一部分,試圖從動物的角度去感受這些環境因素。 |
| 「成功」的定義 | 帶回獵物。袋子是滿的。 | 帶回一個好故事或新的領悟。欸...所以袋子是空的,但腦袋是滿的。 |
總結?不,這只是一個開始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一篇文章或紀錄片,用「本能」兩個字來解釋所有動物行為的時候,你可以稍微抱持一點懷疑。
從那隻會計算的懶惰公鹿,到懂得利用人類「外貌偏見」的母鹿,再到對你完全不屑一顧的麋鹿,我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大自然比我們想像的更複雜、更細膩。牠們不是只會跑的程式碼,牠們是活生生、有個性、會思考的生命。
花時間去觀察,不只是為了拍一張好看的照片,更是為了重新校準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你會發現,當你的行囊空空如也時,你的心靈和腦袋反而裝得最滿。
換你分享了!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在野外或甚至只是在公園,觀察到動物做出讓你驚訝的「聰明」舉動?是一隻會利用工具的鳥,還是一隻懂得看紅綠燈的貓?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