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Google 搜尋是不是變難用了?
最近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感覺... 以前 Google 好像什麼都知道。洗衣機發出怪聲?Google 一下。白 T 恤沾到紅酒漬?Google 一下。想做個起司蛋糕給另一半驚喜?Google 一下。
「Google it」幾乎就跟「解決問題」是同義詞了。但現在...好像不是這麼回事了。
我自己是覺得,現在用 Google 找答案,越來越像在尋寶,而且是那種很可能找不到寶藏的尋寶。那個起司蛋糕的食譜,你得先滑過大概五頁長的作者童年回憶,中間還夾雜一堆廣告。然後洗衣機的解法... 嗯,通常會藏在一篇「十大必買洗衣機清潔劑推薦」的文章裡,而且你根本分不出來那到底是真心推薦還是業配。
說真的,這種感覺不是只有你有。很多人都在抱怨搜尋結果的品質好像越來越差,常常找到一堆為了搜尋引擎排名而寫的低品質內容。以前這種說法都只是感覺啦,但現在... 有科學家真的去研究了。
重點一句話
老實說,這不是誰單方面的錯。比較像是 Google 跟 SEO 業者們,陷入了一場停不下來的軍備競賽,結果就是... 我們這些普通使用者,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所以,證據呢?
最近看到一篇德國科學家團隊的研究,蠻有趣的。他們發現,不管是 Google、Bing 還是 DuckDuckGo,所有的搜尋引擎都有一個大麻煩,就是被那種「高度優化」的內容給淹沒了,尤其是帶有聯盟行銷連結的內容。
簡單講,研究發現幾個重點:
- 在整個網路上,其實用聯盟行銷(就是那種你點了連結、買了東西,作者可以抽成的模式)的產品評論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絕大部分的評論都帶有這種連結。嗯...這很說明問題了。
- 其中,亞馬遜聯盟 (Amazon Associates) 是最最最大宗的。
- 他們還發現一個很殘酷的現象:聯盟行銷用得越多,內容的複雜度或深度就越低。這好像也蠻好懂的,衝量嘛,哪有時間跟你慢慢寫深入分析。
- 最麻煩的是,現在那種看起來還行的內容,跟所謂的內容農場、連結農場之間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了。然後研究報告的作者還補了一槍,說「這種情況在生成式 AI 出現後,肯定只會更糟」。唉。
這就帶出一個核心問題:內容的廉價化。好的內容需要專業知識,而專業知識需要時間。但現在的內容工廠,哪有那種美國時間。他們要的是快速產出、塞滿關鍵字、讓演算法開心就好。文章的閱讀難度?大概國中生看得懂就行。有沒有獨特觀點?那不重要。
他們是怎麼一步步搞砸的?
所以這到底是誰的錯?是 Google 養出了 SEO 這隻怪獸然後控制不了它?還是 SEO 業者把 Google 的好意玩壞了?
我自己是覺得,這問題跟「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一樣難。真相可能就在中間的某個地方。
一開始,Google 在 1998 年推出的 PageRank 演算法,想法其實很單純也很棒:一個網站如果被很多「優質」的網站連結,那它可能就比較可信、比較重要。就像是網路世界裡的投票系統。這在當時,比起那些只看關鍵字塞了多少的舊搜尋引擎,簡直是革命性的進步。
但問題來了,任何可以被量化的系統,都一定會有人想辦法去鑽漏洞。
當大家發現排在 Google 第一頁能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後,一個全新的產業就誕生了:SEO (搜尋引擎優化)。SEO 的出現不是為了使壞,它只是市場對 Google 獨霸地位的自然反應。
Google 也不是笨蛋。他們知道會有人作弊,所以推出了各種演算法更新,像是 Panda、Penguin、BERT 這些,就是為了打擊低品質內容和作弊連結。但...每一次更新,都只是引發 SEO 業者新一波的「適應」,變成一場永無止盡的軍備競賽,直到今天。
然後,事情在 Google 自己也掉進「賺錢陷阱」後變得更複雜了。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要對股東負責,Google 的首要目標是賺錢,有時候這會跟它「整理全世界資訊」的使命有點矛盾。你看:
- 搜尋結果最上面的廣告位是不是越來越多了?把我們真正想看的自然搜尋結果擠到下面去。
- 很多搜尋,第一頁都是 Google 自家的東西,YouTube 影片、Google 地圖、知識圖版...讓你根本不用離開 Google 的生態系。
- 還有那個「精選摘要」,直接在搜尋頁把答案告訴你,你連點進原網站都不用了。但那答案...卻是從別人的網站內容裡抓來的。
這些改變,說真的,也把內容創作者逼上了梁山。既然流量越來越難導到自己網站,那好不容易進來的幾個訪客,我不多放點聯盟行銷連結、多寫點故事拉長頁面停留時間,我怎麼活下去?這變成一個惡性循環。
那我們這些普通人,還能怎麼辦?
其實最諷刺的指標,就是現在越來越多人搜尋時,會在關鍵字後面自己加上「reddit」或「PTT」、「Dcard」。這代表什麼?代表大家已經發現,想找到真實的人類經驗、沒被商業化的建議,你得主動繞開那些被 SEO 優化過頭的內容。
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看到的情況真的很像。那個德國研究提的是全球現象,但在台灣,我們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去 PTT 或 Dcard 找答案,特別是牽涉到購物、醫療或旅遊決策時,因為我們潛意識裡相信,那裡的「真人」比例比較高。雖然那裡也慢慢有業配入侵就是了...但至少,你還能從留言的互動中聞到一點真實的味道。
為了方便理解,我整理了一下現在幾種找答案的方式,你可以感覺一下那個差異:
| 搜尋方式 | 你可能會找到... | 優點 | 缺點 |
|---|---|---|---|
| 傳統 Google 搜尋 (例如:起司蛋糕 食譜) |
一篇超長的個人故事,滑到底才看到材料表,中間夾雜三個廣告版位和五個廚具的聯盟行銷連結。 | 嗯...資訊量很大?(雖然大部分是廢話) | 浪費時間,很難判斷資訊的可信度,而且體驗很差。 |
| AI 摘要式搜尋 (例如:Google SGE, Perplexity) |
一段由 AI 整理好的摘要,直接給你步驟 1-2-3。下面會附上幾個來源連結。 | 超快,直接給答案,不用自己讀長篇大論。 | AI 可能會搞錯或幻想出細節。而且,你不知道它綜合的是優質內容還是垃圾內容。還有,原作者啥也沒得到。 |
| 社群附加詞搜尋 (例如:起司蛋糕 食譜 dcard) |
一篇 Dcard 或 PTT 的文章,原 PO 分享了她失敗三次後成功的食譜,下面留言區有幾個人回報說「砂糖減半更好吃」、「烤箱要預熱久一點」。 | 充滿「人味」,可以看到真實的經驗分享和互動討論。通常比較沒有商業目的。 | 資訊比較零散,不一定有系統性。有時候會找到很主觀或錯誤的資訊,需要自己判斷。 |
AI 會讓一切更糟,還是...有轉機?
就在這個生態系已經搖搖欲墜的時候,生成式 AI 登場了。這東西像個超級外掛,有可能在幾分鐘內就產出過去要花幾天才能寫出來的文章,而且還「天生」就懂得怎麼討好搜尋引擎。
Google 最近狂推的搜尋生成體驗 (SGE),就是他們應對這個問題的方式。直接在最上面給你一個 AI 總結,想讓你連點都不用點。但這又產生更多問號:AI 總結的是誰的內容?那些辛苦寫出內容的創作者,流量被吸走,他們要怎麼辦?這會不會更鼓勵大家去製造那種只為了讓 AI 容易抓取、而不是寫給人看的淺薄內容?
不過呢,另一方面,也有些新的 AI 搜尋引擎,像是 Perplexity 跟 You.com,他們試圖走另一條路,提供直接的答案,但會清楚地標示引用來源。他們能不能避開當年 Google 遇到的 SEO 操縱問題,老實說,還很難講。
我自己是覺得,技術本身沒有好壞,問題永遠是使用它的人和它背後的商業模式。如果我們沒辦法建立一個能獎勵「真正優質、有深度、有經驗」的內容的系統,那不管是 SEO 還是 AI,都只會變成製造更多網路垃圾的工具而已。
說到底,我們懷念的,可能只是早期網路上那種單純的分享。一個工程師因為解決了某個 bug,就把解法 po 到論壇上;一個奶奶把自己烤了四十年的完美起司蛋糕食譜分享出來...這些內容之所以珍貴,不是因為它們的 SEO 分數多高,而是因為背後有真實的熱情和專業。
這些聲音並沒有消失,他們只是被淹沒在為了賺錢而製造出來的內容噪音裡了。
所以,與其問是 Google 還是 SEO 毀了搜尋,或許更該問的是,我們能不能一起找到一個方法,讓搜尋引擎、內容創作者,還有最重要的...我們這些想找答案的人,大家的利益可以重新對齊。
輪到你說說了!
除了在搜尋後面加 Dcard 或 PTT,你還有沒有什麼自己的搜尋小撇步,可以幫你更快找到想要的資訊?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搞不好你的方法可以幫到很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