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AI 文章生成工具到底要怎麼用?
最近...好像又一堆人在聊這個。老實說,每次看到「AI 一鍵生成完美文章!」這種標題,我都有點...嗯,不知道該說什麼。😅
大家好像都在追求哪個工具比較神,哪個模型寫出來的字比較多。但玩了一陣子之後,我自己是覺得,重點從來不是哪個工具比較厲害,而是...你怎麼「想」這件事。把 AI 當成一個很聰明的實習生,而不是一個什麼都會的魔法師,整個感覺就對了。
先說結論:為什麼多數人玩不出好結果?
很多人興沖沖地買了服務,然後...就得到一篇四不像的文章。🤖 讀起來好像每個字都對,但合在一起就覺得怪,沒有靈魂,甚至有點像把好幾篇文章打碎再隨便拼起來的感覺。
我自己覺得,問題出在「心態」上。如果只是想偷懶,丟一個標題給 AI,期待它吐出一篇可以直接發表的文章...那結果通常很慘。AI 不知道你的讀者是誰,不知道你的品牌語氣,更不知道你想透過這篇文章傳達什麼「人味」。它只會給你最平均、最安全、也最無聊的答案。
 
  好,那到底該怎麼做?我的「對話式工作流」
與其說是「用」AI,我更喜歡想成是「跟」AI 合作。這是我自己摸索出來的一套流程,你可以參考看看:
第一步:AI 是你的 brainstorming 夥伴,不是作者。
在動手寫之前,我會先跟 AI 聊天。比如,我會問:「我想寫一篇關於『AI 文章生成』的文章,但不想寫得太技術,你覺得可以從哪些角度切入?目標讀者是剛入門的內容創作者。」這時候 AI 給的點子通常不錯,可以幫我打開思路。
第二步:讓 AI 幫你「搭骨架」,而不是直接蓋房子。
有了初步想法後,我會請 AI 幫我擬定大綱。 這步超重要。我會給很明確的指令,例如:「幫我規劃『AI 文章生成實用解析』的大綱,需要包含:常見的誤解、一個實際的工作流程、需要注意的風險,最後再給個總結。」有了骨架,後面的血肉才不會長歪。
第三步:分段生成初稿,然後...深呼吸。
我不會一次叫它寫完整篇文章。我會拿著大綱,一個段落、一個段落地請它寫。例如:「好,現在請幫我寫『常見的誤解』這一段,語氣要輕鬆、口語化,像是跟朋友分享一樣。」 這樣生成出來的內容,會比一次生成整篇更貼近我的要求。但記住,這仍然只是「初稿」。
第四步:注入靈魂(這才是你的工作)。
這一步,才是人類無可取代的地方。AI 給你的,是沒有感情、沒有個人經驗的文字。 你的工作是把它變成「你的」文章。我會做幾件事:
- 加入個人故事: 比如我開頭說的,那種看到誇張標題的無奈感,這就是 AI 寫不出來的。
- 補充真實觀點: 你的看法、你的批評、你的獨特見解。
- 事實查核: AI 有時候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hallucination),給出錯誤資訊,所以所有數據、引言都一定要查證。 這是專業的底線。
- 符合 E-E-A-T: 這是 Google 評估內容品質的標準,分別代表經驗(Experience)、專業(Expertise)、權威(Authoritativeness)和可信度(Trustworthiness)。 白話講,就是你的內容要讓人覺得有料、可信。而「經驗」這點,恰好是純 AI 內容最缺乏的。 所以,加入你的親身經歷,是讓文章脫穎而出的關鍵。
 
  限制與風險:AI 不會告訴你的事
用 AI 很方便,但有些坑還是得自己注意。
首先是版權問題。AI 生成的內容,它的訓練資料來源很複雜,有時候可能會不小心「參考」到受版權保護的內容。 在台灣,目前的著作權法認為「人」才是創作的主體,AI 本身不能擁有著作權。 如果你只是按個按鈕,沒有投入足夠的創意修改,那這篇文章的著作權歸屬就會變得很模糊。 這點在美國或歐盟有不同的討論,但總之,保持警覺是必要的。
再來是資訊的在地化差異。大部分主流的 AI 模型都是由美國公司訓練的,它們的「世界觀」自然也偏向歐美。 比如你問它法律或財務問題,它給的答案很可能是基於美國的法規,這在台灣可能完全不適用。 所以,任何牽涉到在地化知識的內容,都一定要用本地的權威資料(例如政府網站、本地學術研究)來做二次驗證。
最後就是,不要完全相信它。AI 的目標是產生「看起來像那麼回事」的文字,而不是「絕對正確」的資訊。 它為了讓句子通順,可能會編造來源或數據。把它當成一個效率極高但偶爾會吹牛的助理,你用起來會比較安心。
比較一下:兩種不同的使用思維
| 項目 | 傳統的「販賣機」用法 | 我的「聰明實習生」用法 | 
|---|---|---|
| 指令(Prompt) | 很隨便...「給我一篇關於減肥的文章,1000字。」 | 像在跟它聊天,給角色、給情境、給範例,一步步引導。 | 
| 看待初稿的態度 | 覺得應該要很完美,可以直接複製貼上。 | 知道這只是個半成品,充滿了可以修正跟打磨的空間。 | 
| 投入的心力 | 只想花 5 分鐘,期待 AI 搞定一切。 | 願意花時間跟 AI 對話、編輯、查證、加入個人觀點。 | 
| 最終成果 | 一篇...嗯...沒什麼人想看的機器人文章。🤖 | 一篇有你個人風格、有溫度、真正對讀者有幫助的好內容。👍 | 
 
  所以,你怎麼看?
說到底,工具終究是工具。AI 可以幫我們省下很多力氣,把我們從 0 到 1 的痛苦中解放出來。但從 1 到 100 的那段路,還是得靠我們自己來走,用我們的經驗、情感和思考,去賦予內容真正的價值。
你呢?你都怎麼跟 AI 溝通?把它當工具人,還是夥伴?在下面留言聊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