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鍍品質提升改善方案評估:藥水系統選擇與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先說結論

嗯⋯⋯今天想聊聊電鍍品質。說真的,搞了這麼久,我感覺關鍵其實不在藥水一桶多少錢。真正重要的是,整個系統看下來的「總持有成本」。你買了便宜的藥水,結果廢水處理費用超高,或者不良率降不下來,那根本沒省到。所以,重點是方法,要有一套評估的邏輯。

現在大家談的,跟我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

我上網看了一下,很多資料嘛,要嘛是藥水供應商在賣東西,說自己的多好又多環保。要嘛就是一些論壇,老師傅分享一些零散的經驗。但很少有人真的坐下來,講一套「怎麼選」的系統性方法。大家都在說結果,但沒人講過程。

問題就在這。你光聽別人說「無氰電鍍」很好,就真的好嗎? 比如說,中國航天科工他們從傳統氰化物電鍍轉成無氰,的確解決了劇毒品管理跟廢水的問題,還說每年能省千萬成本。 這聽起來很棒,但他們是花了兩年多時間,做了大量驗證才成功的。 這中間的「試誤成本」,很少人會拿出來講。

所以,我們真正要解決的,不是「買哪一牌藥水」,而是「建立一套適合自己工廠的評估標準」。這套標準要能衡量品質、成本、風險,還有法規,全部都要考慮進去。

該怎麼評估?一個思考框架

我在想,如果要建立一個框架,大概可以分成幾個步驟吧。這是我自己習慣的作法,不一定對,但可以參考。

  1. 第一步:定義你的「品質目標」。不要空談品質要提升。要具體。是要求膜厚更均勻?鹽霧測試要多撐24小時?還是外觀的亮度要達到某個等級?先把目標定義清楚,才知道要拿什麼尺去量。
  2. 第二步:盤點可能的藥水系統。這就不只是看供應商了。傳統的有氰化物系統、現在主流的鹼性無氰鍍鋅、或是針對特殊需求的氯化物鍍鋅。把優缺點都列出來,不要有偏見。
  3. 第三步:計算「總持有成本」。這就是關鍵了。成本絕對不只是藥水採購價。 我把它粗分成幾個部分:
    • 直接成本:藥水本身的錢、陽極材料、添加劑。
    • 間接成本:電費、水費(純水跟自來水)、加溫或冷卻的能源耗用。
    • 隱形成本:這塊最容易被忽略。最重要的就是廢水處理成本。 氰化物廢水處理很麻煩,要好幾道工序,藥劑跟設備都要錢。 還有,人員的教育訓練、勞安風險,這些都是成本。如果改用比較安全的藥水,這些隱形成本就能降低。
    • 法規成本:現在環保法規越來越嚴。 像歐盟的RoHS指令,就限制了六價鉻這些有害物質。 雖然說,電鍍層本身是零價的金屬鉻,理論上不含六價鉻,但製程中會用到,這就有風險。 所以,選擇符合未來法規趨勢的藥水,可以避免以後整個產線要重新投資的巨大成本。
  4. 第四步:小規模試產(Pilot Run)。理論算完,一定要實測。弄個小槽,實際跑一批貨看看。紀錄不良率、藥水穩定性、操作上有沒有什麼沒想到的問題。數據會說話。
實驗室裡的藥水分析,是評估的第一步
實驗室裡的藥水分析,是評估的第一步

來個具體例子吧,氰化物跟無氰的比較

光說理論太空泛,我們直接拿「傳統氰化鍍鋅」跟現在比較多人用的「鹼性無氰鍍鋅」來做個簡單的比較好了。這個表是我憑印象跟經驗整理的,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填寫更詳細的數據。

評估項目 傳統氰化鍍鋅 鹼性無氰鍍鋅
鍍層性能 嗯…這個沒話說,深鍍能力跟均鍍能力真的很好。老配方還是有它的道理。 脆性要控制一下,對前處理的要求比較高。要花點時間去抓參數,但做得好,品質不輸。
藥水穩定性 非常穩定,不太需要一直調整。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傅用習慣了不想換。 對雜質比較敏感。需要比較好的過濾系統,還有…對,要更頻繁地分析化驗。
直接成本(藥水) 藥水本身,對,是比較便宜。 這是最大的誘因。 開缸成本比較高。但後續的添加劑跟補充,算下來不一定比較貴。
隱形成本(廢水、安全) 這就是最大的痛點。氰化物是劇毒,管理很麻煩。 廢水處理程序超複雜,要好幾段氧化才能排,而且萬一沒處理好,罰款很重。 安全多了,對現場人員是好事。廢水處理相對單純,主要是處理鋅跟一些有機物,成本低很多。
法規與趨勢 全球都在淘汰。 尤其像歐盟,法規走在很前面。你做外銷的,遲早要換。 符合環保趨勢。這不只是為了應付法規,也是企業形象。現在很多大廠都要求供應鏈要用環保製程。
電鍍品質好壞的直接對比,目標就是要左邊這種
電鍍品質好壞的直接對比,目標就是要左邊這種

不過,有些事沒那麼簡單

當然啦,事情不是換個藥水就搞定了。有幾個坑要特別注意。

首先,實驗室成功不代表量產就一定順利。放大之後,電流分佈、藥水循環、溫度控制,都會出現新問題。所以小規模試產,最好能模擬量產的狀況。

再來,就是不同國家法規的差異。像美國環保署(EPA)對電鍍業的廢水排放,可能會針對特定金屬有更細的規範。 而在台灣,我們主要看的是環保部的放流水標準,大方向一樣是總量管制,但在檢測項目和頻率上,各個科學園區或工業區可能還有自己的要求。你在設廠或改製程的時候,這些都要先問清楚,不能只看一個大概。

最後,就是人的問題。老師傅習慣了舊方法,有時候會抗拒改變。新的系統通常需要更精確的管理,不能再靠「感覺」。所以教育訓練很重要,要讓大家理解為什麼要換,換了之後對他們有什麼好處,例如工作環境更安全。

廢水處理是隱形成本的關鍵,絕對不能輕忽
廢水處理是隱形成本的關鍵,絕對不能輕忽

總之,提升電鍍品質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單純的採購問題,而是一個管理問題。從目標設定、成本分析到風險控管,每個環節都要考慮到,才能真正做到品質提升,又能兼顧成本效益。


聊了這麼多,也想聽聽大家的經驗。你們工廠現在用的是哪種系統?在轉換製程或導入新藥水時,有沒有遇到什麼「當初沒想到」的問題?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我想實際的案例,比我一個人說破嘴還有用。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