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想…螺絲這小東西,怎麼老是出包?
嗯…最近剛好看到一個案子,其實感觸蠻深的。 一個做車用螺絲的供應商,照理說,該做的測試都做了,報告也都符合車廠規範,結果東西交出去,在客戶那邊跑個半年多就開始鏽得亂七八糟… 🤔
客戶要求至少要撐18個月,結果6個月就出問題,整整少了三倍的壽命。 每個月客訴電話接不完,搞到最後大客戶都快跑了。這不是很奇怪嗎?實驗室裡測出來的數據那麼漂亮,怎麼一到真實世界就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
這就讓我想到,我們是不是太相信那些所謂的「標準測試」了?特別是鹽霧測試(SST)。 好像只要鹽霧報告過了,就拿到免死金牌一樣,但現實總會給你一巴掌。😂
 
  鹽霧測試的迷思:實驗室裡的好學生,為何變社會新鮮人?
說真的,鹽霧測試這個東西,從上個世紀30年代就有了。 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把螺絲吊在一個箱子裡,然後對著它狂噴高濃度的鹽水霧氣,溫度還維持在35°C左右,模擬一個超嚴苛的海洋環境。
這個方法的好處是…嗯…便宜又快。 你可以在幾百個小時內,快速比較兩種不同鍍層的好壞。 所以很多標準,像是大家熟知的 ASTM B117 或 ISO 9227,都是用它來當作一個基本的品質門檻。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基本」兩個字。
真實世界的車子,根本不是24小時不停地泡在鹽水裡。它會經歷白天高溫曝曬、晚上下雨淋濕、開在路上被碎石噴濺,冬天還可能遇到融雪劑的摧殘。這種乾濕交替、冷熱變化的環境,才是腐蝕真正的溫床。 但傳統鹽霧測試完全沒有這些循環。 它就是一個很靜態、很單一的測試,所以它很難預測出那種在真實世界才會發生的腐蝕模式,像是塗層下的起泡或層狀腐蝕。
那該怎麼辦?從「單挑」變「打群架」的驗證思維
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車廠,特別是歐美的,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開始推動所謂的「循環腐蝕測試」(CCT)。 福特汽車甚至在幾年前的規範裡就說,未來要全面用循環腐蝕測試來取代傳統的鹽霧測試。
這東西跟鹽霧測試有什麼不一樣?簡單講,就是它更「擬真」。它不只是噴鹽水,還會加入高溫烘乾、高濕冷凝、靜置等不同階段,去模擬一天當中車子可能遇到的各種環境變化。 整個測試時間也拉得更長,傳統鹽霧可能跑個幾百小時,但一個標準的循環腐蝕測試,跑個六週到十六週是很正常的。
當然啦,我知道一聽到「更複雜」、「時間更長」,很多人第一個反應就是「那不是很貴嗎?」。嗯…這就是接下來要聊的成本問題。但我們可以先看看這兩者的差別到底在哪裡。
 
  怎麼做?建立一個「夠聰明」的驗證體系
所以問題來了,又要品質好,又要成本可控,到底該怎麼做?我自己覺得,關鍵不在於砸大錢買最貴的設備,而是要建立一個「分級」的驗證系統。
- 第一層:供應商端的快速篩選。 在這個階段,用傳統鹽霧測試(SST)其實還是可以的。 它的目的很單純,就是快速刷掉那些品質明顯不行的鍍層。便宜、快速,當作第一道防火牆。 但千萬記得,這只是門票,不是保證書。 
- 第二層:進料端的抽樣驗證。 當供應商的螺絲進來後,不能只看報告。品保部門必須定期抽樣,做更進階的測試。這時候,就可以考慮導入循環腐蝕測試(CCT)。 不用每一批都做,但可以針對新供應商、新製程、或是過去出過問題的料號,進行重點監控。 
- 第三層:與外部實驗室合作。 不是每間公司都有能力自己蓋一座循環腐蝕實驗室。 跟有認證的第三方實驗室合作,其實是個更經濟的作法。把一些關鍵、高風險的零件送去測,取得公正的數據。這樣不僅能驗證自家產品,萬一跟客戶有爭議時,也才有客觀的證據可以拿出來談。 
簡單說,就是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鹽霧測試這個籃子裡。用不同成本、不同複雜度的測試方法,去對應不同階段的風險控管,這樣才能把錢花在刀口上。
成本控管的現實:錢要花在哪?
聊到錢,就實際點。一台基本的鹽霧測試機可能幾十萬台幣就有了,但一台功能比較齊全的循環腐蝕測試機,價格可能是它的好幾倍甚至十倍以上。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中小企業很抗拒的原因。
但是,要想一個問題:一次客訴、一次召回,或是一個大客戶的流失,損失會是多少? 之前那個案例,客戶搞到要解約,那損失絕對不是一台機器的錢可以比的。 所以,這不是「要不要花錢」的問題,而是「錢怎麼花最有效益」。
| 比較項目 | 傳統鹽霧測試 (SST) | 循環腐蝕測試 (CCT) | 
|---|---|---|
| 模擬情境 | 像把人丟在海裡一直泡著,不太真實。 | 比較像真實生活,一下出太陽(烘乾),一下又下雨(噴霧/高濕)。 | 
| 適用階段 | 比較適合在工廠裡快速篩選,看看鍍層有沒有「太離譜」的問題。像是第一關海選。 | 適合用在產品開發、或是對關鍵零件做最終驗證,看它能不能真的「上戰場」。 像是複賽或決賽。 | 
| 發現問題 | 大概只能看出「會不會生鏽」,但很難看出「怎麼生鏽」的。對那種漆面下的腐蝕不太行。 | 可以模擬出更複雜的腐蝕模式,像是起泡、剝落,跟實際車輛損壞的狀況比較接近。 | 
| 時間與成本 | 時間短、設備便宜。CP值看起來很高,但有盲點。 | 測試時間長,設備貴。 但能換來更可靠的數據,避免以後花大錢擦屁股。 | 
| 國際標準 | 老牌標準,像 ASTM B117、ISO 9227。大家都很熟。 | 車廠各有各的規矩,像 VDA 規範(德國汽車工業協會)或福特的標準。標準比較雜,但更貼近實用。 | 
 
  所以,結論是?
嗯…說到底,沒有一個測試是完美的。但我們的思維不能停留在幾十年前。 只抱著鹽霧測試報告,就像是拿著一張很久以前的地圖,要去走一條全新的路,迷路是遲早的事。
對做螺絲、扣件的廠商來說,這代表要更了解表面處理的製程,不能只當個傳聲筒。 對採購或品保人員來說,則是要建立一個風險管理的觀念,知道在哪個環節該用哪種工具,而不是只會看那張最便宜、最快速的報告。
這背後其實就是 E-E-A-T(經驗、專業、權威、信賴)的體現吧。當你展現出比競爭對手更深的專業知識,能預見客戶沒想到的風險,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你賣的就不只是螺絲,而是一種「可靠性」。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們公司在驗證螺絲這塊,是只看鹽霧測試報告,還是有更進一步的要求?或是有沒有遇過什麼測試過關、但實際上線卻狂出包的鳥事? 👇 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