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嗯,好像很多人都在哀嚎,說網站流量莫名其妙就雪崩了。也不是說完全歸零,但就是那種,你每天習慣看到的數字,突然有一天就少了一大塊,可能三成,甚至更多。
我自己是覺得,這感覺真的很差。很像被 Google 單方面分手,而且還是那種無聲無息的,連個理由都沒給。前一天還好好的,隔天醒來,人就走了。你甚至會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是關鍵字不對?還是內容不夠好?
但老實說,如果你也有這種狀況,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錯。不過呢,這雖然不是你的錯,卻成了你的問題。因為整個遊戲規則,好像真的變了。
所以,到底發生什麼事了?
簡單講,Google 現在不想只當個交通警察,指揮使用者去哪個網站。它想直接自己當答案本身。這就是那個最近大家一直在講的「AI 生成摘要」(AI Overviews) 或以前叫 SGE 的東西。
你現在去查任何東西,從「如何煮鮭魚」到「最好的慢跑鞋」,搜尋結果最上面,是不是常常直接出現一個框框,裡面有整理好的答案?
對,那就是 Google 用 AI 把好幾個網站的內容抓來,自己「煮」成一份懶人包,直接餵給使用者。使用者看完,問題解決了,自然也就不需要點進你的網站了。這真的很傷... 這對內容創作者來說,簡直是惡夢。流量直接在源頭就被劫走了。
不過呢,這也代表一個機會。因為 AI 不是萬能的,它有它很笨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可以切入的點。
先說結論:想贏回流量,你得比 AI 更「真人」
以前那套「塞關鍵字、買反向連結、然後祈禱」的 SEO 公式,說真的,差不多可以丟掉了。現在 Google 的演算法,我自己是覺得,它骨子裡更在乎三件事:
- 你的內容是不是真的有「人味」,有獨特的經驗在裡面?
- 你的網站用起來順不順?尤其在手機上,是不是快到沒朋友?
- 你是不是真的有回答到使用者心裡的那個「為什麼」,而不只是表面的「是什麼」。
聽起來很玄嗎?不會,其實拆開來看,都蠻具體的。下面我們就來一個個聊聊,現在的 SEO 玩法,跟以前到底差在哪。
舊的 SEO 玩法 vs. 現在你該做的事
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對照表,這樣看可能比較清楚。這不是什麼官方標準,比較像是我自己的觀察啦... 就是一個感覺。
| 過去的思維 (可能已經沒用了) | 現在的思維 (你該優先考慮的) |
|---|---|
| 狂塞關鍵字,文章讀起來超卡。 | 用最自然、口語的方式寫作,好像在跟朋友聊天一樣。 |
| 到處去論壇、部落格留連結,管它相不相關。 | 專注讓內容被真正有權威的媒體或專家引用。質比量重要太多了。 |
| 覺得文章字數越多越好,寫得像本字典。 | 能不能在文章開頭 50 個字內就給出核心答案?AI 和人都喜歡這樣。 |
| 作者是誰?匿名也沒差吧。 | 作者是誰超重要!他是醫生?廚師?還是用了十年度假村的旅客?真實經驗現在是黃金。 |
| 網站速度?能開就好啦,使用者會等的。 | 使用者不會等。Google 更不會。網站載入慢=直接被當隱形。 |
| 只做電腦版網站,手機版... 加減用就好。 | 直接把手機版當成唯一版本來設計。現在是絕對的「行動優先」。 |
你看,整個方向都變了。以前是想辦法「騙」演算法,現在是想辦法「服務」真人。而剛好,Google 現在的 AI 演算法,也正努力模仿真人去思考。
E-E-A-T 不是口號,是救生艇
上面表格提到的「真實經驗」,就是現在 SEO 界最重要的概念:E-E-A-T。
這是 Google 自己提出來的,在他們的「搜尋品質評估指南」(Search Quality Rater Guidelines) 裡。這本厚厚的指南,基本上就是 Google 用來教他們內部評測員如何判斷網頁好壞的聖經。而 E-E-A-T 就是裡面的核心精神。
- Experience (經驗): 你真的做過、用過、去過嗎?寫食記的,你真的吃過嗎?寫產品評測的,你真的開箱用過嗎?
- Expertise (專業): 你對這個領域懂多少?你有相關學經歷或證照嗎?
- Authoritativeness (權威): 其他專家或權威網站會引用你的說法嗎?你在這個圈子裡有份量嗎?
- Trust (信任): 你的網站資訊正確嗎?有沒有聯絡方式?退貨政策清不清楚?(這對電商超重要)
說真的,這點跟我們在台灣習慣的論壇文化,像是在 PTT、Dcard 上找心得文,其實精神是相通的。我們想看的,不就是某個網友「真實使用後」的心得嗎?Google 現在只是把這個邏輯,放進了它的全球排名系統裡。
所以,別再寫那些從別的地方抄來改去的「罐頭內容」了。AI 最會做的就是這種事。你必須提供 AI 給不出來的東西:你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活生生的經驗。
例如,如果你在寫一篇關於「如何治療失眠」的文章,與其條列一堆網路都查得到的公開資訊,不如分享「我個人嘗試三種不同睡眠 App 的真實心得與數據對比」。後者對 Google 和讀者來說,價值都高得多。
你的網站速度,決定了你的可見度
這點很殘酷,但必須要說。現在如果你的網站,尤其是手機版,載入時間超過 2.5 秒... 基本上,在 Google 眼中你可能已經半殘了。
Google 推的那個「網站核心體驗指標」(Core Web Vitals),已經不是什麼建議了,而是硬指標。它不在乎你的內容寫得多好,如果使用者點進來要等個五、六秒,畫面還會跳來跳去... 大部分人早就失去耐心跳走了。
高跳出率,就是一個超明顯的負面信號,等於在跟 Google 說:「這個網站體驗很差!」久而久之,排名自然就下去了。
怎麼辦?很簡單,但做起來要花點工夫:
- 圖片全部壓縮:上傳前先用工具壓一下,大小差很多。
- 檢查你的主機:有時候用太便宜的共享主機,尖峰時段就是慢,這是硬傷。
- 別裝太多外掛:尤其 WordPress 網站,每多一個外掛都可能增加一點載入負擔。問問自己,這個功能真的有必要嗎?
你可以用 Google 自己的 PageSpeed Insights 工具跑一下分數。我自己是覺得,分數不用追求到 100,但至少手機版要有個... 70、80 分以上吧,才算及格。
常見錯誤與修正
我知道上面講的好像很多,很容易又陷入混亂。我覺得,可以先從避免幾個最常見的錯誤開始。
- 錯誤一:繼續寫給機器人看。
還在想著某個關鍵字要出現幾次?文章第一段、最後一段都要放?忘了它吧。
修正:想像你在跟一個對這主題完全不懂的朋友解釋,你會怎麼說?就那樣寫。把那些「Who, What, Why, How」的問題自然地融入文章裡,因為現在越來越多人是用問句在搜尋了。 - 錯誤二:讓你的網站看起來像個內容農場。
沒有作者介紹,文章風格千篇一律,充滿廣告彈窗,沒有任何原創圖片或觀點。
修正:建立一個清楚的「關於我」或「作者介紹」頁面。放上你的真實姓名、照片、相關專業背景或社群連結。讓讀者和 Google 知道,螢幕後面是個活生生的人。 - 錯誤三:忽略了「意圖」才是王道。
使用者搜「平價咖啡機 推薦」,他是想看一篇咖啡豆的歷史,還是一張清楚的規格功能比較表?你給了他想要的嗎?
修正:在動手寫之前,先去 Google 搜尋你的目標關鍵字,看看排在第一頁的都是些什麼樣的內容。是長文?是影片?是比較表?這能給你最直接的線索,了解使用者到底想看到什麼。
說到底,SEO 的未來,好像不再是鑽研技術漏洞,而是回歸到「做一個對使用者有價值的好網站」這個原點。只是這次,裁判變得更聰明,也更嚴格了。
95% 的網站大概... 都不會馬上做出這些改變。所以,如果你現在開始動手,即使只是改一點點,都可能在幾個月後,看到很不一樣的結果。
聊了這麼多... 你看完之後,覺得自己的網站,哪一塊最需要優先動手?是 E-E-A-T 的內容強化,還是技術面的網站速度?在下面留言分享你的想法吧,說不定可以一起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