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講,一開始寫部落格純粹只是想記錄小孩日常,沒其他什麼特別的計畫。結果後來就莫名其妙在網路上看到關鍵字這玩意,欸,還真的有效耶!數據那邊看看哪些主題點閱比較高,我自己也超驚訝怎麼功課類型的東西居然最多人查。 有時候滑媽媽們的分享文,她們很會抓重點,直接標起來,看五秒鐘就知道有沒有用。我以前根本沒想到可以這樣搞,所以開始自己慢慢練習,把每段都弄得一目了然。 漸漸地流量真的就上來了(這感覺很像打怪升級),甚至有人私訊問我帶小孩的經驗...嗯,有被需要、好像幫到人的那種成就感真的是當媽以外多了一份bonus。說穿了,媽媽日常就是種SEO考驗啊,不是嗎?

嗯,SEO那套真的一直被拿出來說,覺得有點膩。其實現在社群才是重點吧,不然為什麼大家都去拍短影音?我之前協助一個小品牌,他們本來就沒啥人在Google找,結果照片、影片丟到IG、小紅書,私訊直接塞爆。Google搜尋那些理論的確還在啦,用戶體驗啊、精準市場什麼的,我也不是不懂。但現實就是很多人根本不查網頁,只滑手機看動態。 不過,也不能說SEO完全沒救啦,只是你只靠這個,好像有點太單一。我聽朋友講,有些厲害品牌就在Tiktok經營人設,一爆紅東西馬上賣光,誰還在管你Google排名?對我來說,「全方位」這詞倒是真的很貼切吧。單靠SEO頂多保底,但如果只會這招,要是哪天演算法又換掉,那些網站搞不好直接消失也不一定。所以……

每天都在陪小孩寫作業,還要煮飯洗衣那種,整天被行程追著跑。有陣子是真的受不了了才換成Capacities,我根本沒空研究太複雜的東西。以前用Obsidian,明明超強但有夠折磨人,你要搞懂各種設定、插件加到眼花,有時檔案到底存哪我還要想半天,小孩已經睡了我還傻坐在電腦前頭疼。不然就是那個連結突然掛掉,又得重做。 然後跳去Capacities嘛,說真的畫面上直接點開就看得出怎麼用,也不用管什麼嵌套或亂七八糟的路徑。標籤分一下、資料夾拉一拉就好,影片照片可以即時預覽,不必切來切去反覆找。有個「每日筆記」我特別愛,每次結束一天超像幫自己快速review,大事小事都能丟進去,小孩臨時又喊著要剪紙或去哪裡玩,我也不會亂掉。缺點是所有東西都在雲端備份,有時候心理不是很踏實啦。不過算下來價格跟之前差不多,不到爆炸。 所以很好奇其他爸媽是不是也這樣,到底你們怎麼記錄家裡大大小小那些瑣碎?大家有推薦更直覺或可以幫忙整理家庭照片、影片跟行程的嗎?最近真的懶得一直煩腦新科技,但如果有什麼偷懶法快分享給我啊!

其實,嗯……CLS這件事我常聽人講啦,像是會害網站畫面亂跳啊,看起來很糟什麼的。SEO也有人說會受影響,可是老實講,我真的不覺得要到超緊張那種程度。你滑手機,然後廣告忽然竄出來卡在字中間,其實每個人應該都遇過吧?不過說真的,好多用戶早就習慣了耶,有些根本看到廣告就眼睛自動關掉一樣。 有時候前端或設計師很堅持要把CLS分數壓低、修東修西,但是喔,你網頁內容如果真的有料,大部分人還是會願意留下來看完。他們一直說Google現在很重視CLS,可現實是,只要你的排版不是整個失控、晃個不停,用戶好像沒因為這種小搖晃就不再回來。欸,我甚至看過那種文章瘋狂被分享的部落格,他們CLS指數高到炸,結果人氣還是一樣兇猛咧。 所以其實我更在意設計和內容要能搭起來一起思考,比較怕的是大家只顧著精修那些工程分數,最後做出東西超級乖又沒特色。不代表穩定完全不用管啦,但就是別把焦點全放細節上。如果你擔心偶爾一點點的小異動 - 與其去執著那幾分,不如想怎麼讓人看得順、感覺舒服。我自己是真的沒覺得那麼嚴重啦。

那時候在新加坡參與一個國際IT專案。嗯,大家一開頭都很愛講「數位轉型」這四個字,但當我問說,欸,到底我們要解決哪一個問題?現場瞬間沉默,有點尷尬。有位德國同事丟了一句:「這平台是真的會賺錢,還是只是跟著風潮跑?」然後突然發現,好像很多人只是為了趕流行而上,但沒有仔細去看自己公司到底想要什麼,也沒人在意那些流程到底長怎樣、更不用說把重要角色攤出來。 我後來直接建議,不如用最簡單的話,一條條寫下每一步需要哪些技術、誰負責什麼;還加上幾個超具體的KPI,比如三個月內新增幾位用戶、系統錯誤率降到幾趴,讓所有東西透明明白,比較不會最後無疾而終。 想到這邊,其實我們還花很多時間列舉可能卡關的點,例如資料交換如果卡住怎麼辦?或是現場的人員會反彈新系統,每項潛在阻礙全塞進清單裡,而且都有備案。坦白講,那陣子開會常常覺得自己在做企業健康檢查,很怕哪塊疏漏掉。但有一次,我們認真拉缺口分析表以後 - 嘿,那畫面超明朗,問題直接浮出水面,大家表情突然就變積極了。所以真的,不一定要做得多華麗,有時回歸基本,把痛點找對,比起包裝漂亮還更有用。

有時候啊,我覺得搞這種水電材料進貨真的很頭大,特別是一直換國家、一直找新的供應商。不是說每一間都會很奇怪,但那交期真的常常…嗯,很難抓。有些供應商講得很漂亮,什麼「馬上給你」「三天內到貨」,可是最後還是拖超過一個禮拜,然後售後要聯絡人也像捉迷藏。 我之前有試過分批驗收,就是一邊收到就一邊查,老實講,這方法安全多了啦。但反過來想,有沒有太麻煩?搞一次流程超久,人力時間耗在那裡,每次都快懷疑人生。不知道別人怎麼解決的。 而且貨到現場才發現品質參差不齊,那種感覺很無力。有時候想,是不是有人故意混點水貨塞進去湊數?坦白講,不是沒這可能。之前碰過一次超扯的延遲,本來還抱著希望能等個消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又拜託又逼供(呵),結果竟然……唉,也只能說算經驗值加1吧。

那陣子弄系上活動官網的時候,唉,有點狼狽。robots.txt那東西,本來只是想簡單藏幾個測試頁,沒想到…欸結果路徑多打一個字吧還是什麼,我主頁直接被搜尋引擎擋掉 - 真的超傻眼。當下根本不知道哪邊壞掉,只看到網站流量突然降到快歸零,還一度懷疑是不是伺服器又出包了。 後來和老師討論,才比較明白這些權限啊什麼的不能隨便設,一條Disallow下去如果沒搞清楚就慘。有種一不小心全站都跟著消失的感覺。現在變得有點神經質,每次網站更新內容、改結構,開會都先喊檢查robots.txt還有Sitemap再說。同學也開始會在意這些細節,不只我碎念。 其實也就是要很小心,很注意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小設定啦。不過搞懂之後,好像也不用一直怕它出事,有點像過了新手期,比以前自在一些。

大三那年參加了一個醫療器械的產學合作。表面處理,這件事情,被學長姐講得很多,說真的我本來沒特別在意。實驗室裡問老師:「拋光真的有差嗎?」、「雷射改質跟電解拋光到底差在哪?」這兩個問題一直有人追問。拿零件來比較,用肉眼看,好像一樣,沒什麼分別。結果儀器一量,數字落差超級明顯。 老師那時候其實有強調,表面不是越光滑越好。很滑,有時反而更容易卡東西,或者耐久性就變差。預算分配時就很煩惱,哪種方式真的比較值得花?CP值怎麼算?還得擔心殘留微粒那種風險,沒處理好可能又出事。 整個感覺蠻頭痛的,也不是隨便選一種工法就萬事OK。不同廠商講法都不一樣,有時看網路查資料,反而越看越糊塗,乾脆還想找業界前輩聊聊他們怎麼做決定的。這問題,好像怎麼想都不會有唯一答案。

之前在歐洲那間電商上班的時候,欸,我管網站舊文的SEO升級。老實說,一開始身邊的人都覺得,就是把年份調一調這種小事,但點擊、流量什麼根本沒動靜。結果我們後來挑了大概30篇表現普普,可是有機會衝的文章,直接下重手更新。像,有些地方我們加入在地用戶常用搜尋詞,還有原本那種乾到不行的段落就全換成Q&A,真的比較好看也容易懂啦。有一回還直接跑去法蘭克福市集,就是親自找資料,連Geo數據都塞進去那種 - 這招效果超級明顯。 記得過了28天,用GSC看點擊數,意外地高出原本預期兩倍多。不過中間也是有一篇突然排名慘跌,那時真的是緊張,我們就馬上做A/B測試把舊版內容滾回來,好險有救起來。 想一想,其實SEO這東西根本不是隨便改幾個字能解決,要嘛就真的給它「大刷新」才有用。而且一定要邊改邊觀察,不然哪裡出錯,很容易全盤皆輸。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這比打遊戲還刺激欸,每一關都可能突然爆雷這樣。

有點懶得回想,但那件事一直卡在腦袋。小孩之前說要記錄學習筆記,我幫他架了個簡單網站,還很認真加上 robots.txt 想說讓搜尋引擎更友善。結果就…好像哪裡沒搞懂,把主要頁面都 disallow 掉了,一兩天後發現,流量直接清零,就連 Google 也查不到,小孩整個問我「爸爸為什麼不能找到?」那時候真的有夠自責。反而是檢查 sitemap 才注意到路徑根本沒對好,新東西完全沒收錄,不改根本永遠都隱形。我才開始理解這種資源分配的眉角,每次碰到備份或重整,都會特別緊張翻一下 robots.txt,深怕又犯蠢。有時候只差一行指令,就可能全部毀掉,好在最後總算救回來,只是整段過程,小孩也跟著慌張。現在一有新頁面,我會強迫自己多檢查幾次,其實這些細節很容易忽略啦,可被放大影響真的超煩的。

那時候在老撾晃來晃去的樣子,腦袋現在還有畫面。只有一本超重的孤獨星球在包包,想找下一間guesthouse都只能碰運氣,遇到誰就問誰,有時候搞半天對方也聽不懂我在講什麼。手機那時真的沒什麼用,反正大家都一樣。 有一次還記得差點就踏進一片田裡去,方向感徹底消失。剛好那時遇到一對丹麥來的旅人,他們英文其實也破破的,結果我們幾個就那邊比手畫腳,邊笑邊亂找出路。後來也不知道為什麼,就這樣認識變朋友,旅程結束還有聯絡。 那幾年整個人比較鬆,沒手機一直煩,不會隨時查地圖、看評論,大部分只能靠直覺跟相信陌生人。有點搞笑,但那種不確定反而讓一切都很真,心情很怪,現在偶爾想一想,好像其實那時自由比較多欸。

講到網址短不短這件事,我真的一直覺得有點謎耶。就像,大家都說短一點比較美觀,URL乾乾淨淨,看起來像大品牌那種感覺,可是每次要塞什麼關鍵字,整串瞬間超爆長,尤其像在寫報告或搬資料夾的時候,嘖,動不動搞成301轉址又要重設一堆東西,真的是腦袋快當機。 其實Googlebot到底是不是在乎這些小細節,我現在還說不太準,可能老鳥都看很重啦,我這種SEO菜鳥,只覺得複雜的東西就容易出包。老師以前超愛講那什麼麵包屑導航 - 就那個網頁上很多層級那種導航嘛,他說對排名有幫助,可我老實講,平常逛網頁壓根沒去看那些分層,有的時候根本搞不懂為什麼要在意這種點。 還有,看過朋友為了關鍵字硬是在網址亂塞東西到後來連他自己都會笑,就是過度了吧?這樣真的提升什麼曝光嗎?但大家又說要衝那個Featured Snippet,不過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怎麼寫比較容易中啦,可能就是做久一點自然會懂吧。反正現在就是遇到什麼試什麼,慢慢摸索……感覺好像每次改網址都要賭運氣一樣,也沒那麼確定哪個比較好用。

我現在想一想,Tinder那個App我應該已經反覆刪過不只五次,有時候甚至會突然受不了 - 就是一直滑、然後跟人隨便聊兩下就沒有下文了。唉,每次都以為會不一樣,但好像都差不多。有段時間我還跟室友在那邊討論要不要乾脆校內自己辦個什麼「現場認識」的活動,本來講得很熱烈喔,然後到了真的要出門或者辦事情的時候,又好幾個人臨時說有事,整個冷掉。 還有一次印象蠻深的,就是App上認識了一個覺得超投緣的人,那時候訊息狂聊,各種互相丟梗還覺得對方很懂你,結果真的見面,不知道欸,空氣瞬間冷到不行。感覺本來靠近的感覺一下子就消失了。有點像,網路上建立起來那些親密,好像其實只是碰到真的世界馬上破掉。所謂化學反應是啥?明明興趣什麼介紹都合,也能聊,可是真的見到卻還是卡住…… 每次想到這些,我有點懷疑啦,是不是如果那個「適合的人」其實就在身邊、日常某一角落遇得到,也許自然而然比較沒那種尬?又或者……只是我想太多,一直在給自己藉口退縮而已。

有時候真的不太懂,為什麼大家這麼堅持 preload 不能亂下。尤其是流量一上來,卡住、轉圈,首頁和子頁都被罵慢。我之前其實偷偷做過,就把主視覺那幾張圖 preload 起來,然後跳出率真的有掉(不是什麼科學數據啦,但用肉眼看感覺就差蠻多)。你說一定要搞個 A/B test?但我現在就是很直接地看到,只要預抓起來,用戶體驗就不會爛到哪裡去。 嗯,有些人又很在意 preload 那個順序,好像有點太教條了吧?現在的人沒耐心,你慢一點他們轉頭就走,不誇張。我還聽過「多站點時 main content 容易被搶資源」這個講法,不過老實說,只要 cache 跟 CDN 配好,其實沒大礙啦,我自己遇到的狀況真沒那麼嚴重。 其實也不用一直嘴皮子討論下去,要不然乾脆給我們多一點測試的環境或資源,我們現場跑一輪各種方案,看結果怎樣,很快啊。這樣不是最直接嗎。

說到Stack Overflow,唉真的很有感欸。以前陪小孩熬夜寫那種什麼資訊課的作業,就是一直掛在那個網站,一行一行bug解、答案滑到天亮。印象超深,有次半夜卡了一個很小很煩的地方,自己腦袋已經打結了,手還在那邊搜SO,各種解法一堆,然後我就邊看邊嘀咕:「要是有人懂我在搞什麼,可以陪我討論就好了欸。」然後,現在換成小孩用ChatGPT,直接問,啪啦啪啦就丟一堆答案給他們,好像不太需要在網路上跟人瞎聊或討論了。 可是 - 你知道,有一點還是…嗯…感覺有差耶。以前在SO翻來翻去,有問題就是大家一起糾結、討論,有人慢慢帶你,那種氣氛是很真誠的,有時候還會笑一笑有人回得很妙。現在給AI回,效率是很高沒錯,可是那個,人情味?還有溫度?我覺得好像被省略掉了。欸也許我真的是老派啦,愛念這些,但總還是會懷念那段時間,雖然困難但真的很像一群人在網路上陪著彼此,有點像偷閒喝茶聊天,但又一起解決難題 - 現在這種感覺,不太容易再找回來了齁。

之前啊,嗯,就是我們系上的那個期末專題,然後老師不知道哪根筋不對吧,硬是說要三個禮拜把官網生出來。真的一開始大家都卡住,就是腦袋一團亂,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後來...才知道有那種SaaS平台,超級省事,不用自己架伺服器那些很難搞的東西,維護問題也就比較不用煩惱,不會整天怕哪裡爆掉。 首頁設計那時候我們吵了很久喔,一直在比那種版型漂不漂亮、看起來順不順,結果拖拖拉拉進度慢到快爆炸。現在想想其實應該一開始先決定網站目標跟流程,像你流程有了、再挑架構會順很多。反正那次我們就是先試一遍才學到這點。 還有喔,有一次我還偷偷去做A/B測試,不同版面、顏色那些,結果註冊率數字就直接差出來,很明顯啦。但有一件事我一直很緊張,就是301轉址那種東西,我超怕漏掉,每次改網址流量就掉光...SEO整個爛掉。現在呢,每次只要要做新網站我都會先寫一張流程表,不敢亂衝了。

最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應該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每天下班,時間一到,孩子回家,明明只有兩小時,怎麼感覺像空氣突然被抽乾一樣。不曉得別的家長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感覺。 我的工作又是科技業,腦子一天要跳來跳去。LINE跳訊息,Gmail有人丟信,Notion要記筆記,公司群組、專案通知都擠在一起。小孩還會冒出一句「爸你數學教我」,一回頭就忘了剛剛在哪裡。我真的很常找不到資料,專注力像碎玻璃。 上週一度想,是不是該整理一下自己的工具?假設全部的檔案都在同一個地方(大家是不是叫這個什麼「單一資料來源」?),這樣好像比較不用記來記去,也不用每天猜「那個檔到底是google還是notion?」我老婆在旁邊看我翻找會議記錄的樣子,還笑說小孩找樂高都比較快。 然後我又開始想,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讓公司、家庭的溝通順一點?看到那種ICOR®,名字很帥,但真的有幫助嗎?還是大家其實都是把自己的資訊管理(PKM這詞有聽過嗎)做起來,自然就比較能合作?不太確定資訊到底怎麼分:哪些留著自己用,哪些要丟給大家比較好?其實還蠻想知道,有沒有爸媽和我一樣在亂流裡面載浮載沉的,有沒有什麼經驗能交流…

前一陣子被學校通知要幫忙準備科展,本來以為就是例行公事,結果題目竟然扯到「電子包裝材料」。說真的,我之前完全不在意這塊,感覺那是工廠大公司的煩惱。結果小孩超有動力,硬是拉著我說要做回收分類的實驗。就…只能硬著頭皮去查了一堆資料。 其實開頭根本搞不太清楚,各種材料到底差在哪,名稱多到有點煩。有朋友建議我去找市佔率的排行榜,不看還好,一看就發現其實用得最多的那幾種就夠了。省下不少錢,也不用管那些奇怪沒聽過的材料。 接下來就是錢的問題。學校預算很死,有些包裝材料貴得嚇人,但效果卻普普通通,甚至還比便宜貨難用。我跟老師討論半天,最後只選了便宜又能達到要求的幾款,把高價但沒什麼用處的直接剃掉。 材料挑好了也不能馬虎,我發現很多外包裝都會印一個回收標章,那個沒仔細看真的會出事。小孩報告裡也特別把這一點當重點講,說錯就很尷尬了。 中間還卡住好幾次,有些細節真的是自己亂猜也猜不出來,只能上網去論壇問人。有些人超級熱心,很仔細地解釋經驗,所以疑惑總算都解決。 總之整個準備過程,比我想像中有趣。搞不好以後碰到類似問題比較不怕吧。哦對,現在對包裝這檔事,其實滿有心得了……雖然可能馬上又忘光,但至少這陣子腦袋是真的動起來過一次。

那時真的沒啥精神,好像現在也是。說到 robots.txt 指令擺錯,有一次真的是直接踩雷,那個感覺很像突然掉進洞裡。海外案子,一開始覺得就傳個 sitemap,也沒再檢查細節,很快搞定。本來以為沒什麼,結果過了幾天,Google Search Console 數據突然狂降…一看收錄率,整個嚇醒。 Disallow 打死整包資料夾。最重要那些通通被擋掉,只能一直反覆核對路徑。當時找工程師全部抓來討論怎麼收尾,其實誰也沒第一時間想到是這問題。SOP 趕快補上一條 - 之後看到 robots.txt 都還會多看兩眼。 國外客戶常常習慣英文站配置直接貼中文版,但根本沒想過華語用戶愛看的分類、連頁面格式都不一樣,硬抄反而亂掉。例如搜尋的資源分配,大站根本不可能全放行,哪些要封掉哪些不能動,每次都在協調。 遇到敏感需求的還會寫雙層防護,有些頁面其實光整理架構跟用途,一週時間就這麼去了。有時也很想直接推 A/B test,搞網站不要只靠第六感亂設參數,不然出事沒人買單啦。拜託專案一定要排測試時段,不只有歐美那套方法才適合—台灣、中國都能用。有做資料比對才不心虛…這種東西小地方炸一次流量真會嚇死,你懂嗎?

其實一直都想弄懂工廠那種自動化東西啦,有小孩後特別會去注意這類話題。前陣子學校有個親子產業參觀,懶得推辭就一起去了,原本沒太多期待,結果還蠻好玩的 - 現場看到新型產線直接用機械手臂,不是電影裡那樣科幻感,但還是挺新鮮。 工程師很願意解釋,手一抬直接讓我們看那個機械手夾東西、搬貨的過程,很滑順。他還現場開數據給大家看,一開始一天只能做三百件,換成機械手之後居然衝到六百(我腦袋頓了一下,有點不可思議),重點人力也砍掉一半左右,同團家長有人直接「哇」出聲。我是真的拉著小孩問:「你覺得這樣好嗎?」結果小孩突然說:「如果壞了怎麼辦?」嗯,好像還蠻有道理。 工程師聽到馬上回應,他說每天下班都會檢查那些細節,如果有哪裡異常系統自己警報響起來,有維修的人輪班待命(睡不飽吧我猜)。然後哦,那天在場有些家長其實滿焦慮的,一直問成本是不是太高、自家公司根本用不起。技術顧問大概習慣了,語氣淡淡地舉幾個例子 - 像食品工廠因為流程單純很適合裝這些設備,可是要做精密零件那類線路超級複雜就可能還不行。 講真的,我比較希望小朋友將來看到這種新科技能自然一點,就算進職場遇到也不會驚訝。但對啦,上次他們現場其實真的遇到臨時故障,不過處理流程比以前快很多,就是...反而沒什麼戲劇化可看,大概大家才慢慢習慣了吧。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腦袋還沒轉動,就在想有沒有什麼App可以幫我撐過今天。蘋果那個行事曆…怎麼說,就是很陽春啦,改了半天還是覺得卡卡的,很多東西根本不能自訂。後來朋友推坑,我莫名其妙就買下Things 3,一開始心很痛但用了一陣子不得不服,排代辦跟行程真的舒服,不會再忘記要做什麼,而且介面看了也很輕鬆。 寫上課筆記這件事,我還是愛Bear,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很順手,滑一滑就能加重點、插圖片,要找以前哪一份資料,直接打字全部都搜得到,很少有App可以做到這樣齊全。至於GoodNotes 6,有時候手癢或課堂突然靈感大爆發,就開始塗鴉重點,有種不用思考直接畫上去的爽快感。 有時會想太多工具是不是浪費時間,但現在已經習慣了,每個軟體都有自己的死角也有它解決不了的小缺點,可是沒它們我反而更焦慮。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會猶豫,到底該專情哪一款?反正目前就這樣混著過,每天都靠這些軟體苟延殘喘(好像也沒比較強哈哈)。

天啊,這件事我到現在都還記得超清楚!那時候我們系上臨時被抓去做一個資訊系統專案,小隊四個人,但剛開始根本亂成一團,大家超 freestyle 的啦,有想法就亂碼一波、功能隨便接…品質完全炸裂哈哈哈。有的人直接把一堆 code 貼上去重複三次(是要報仇膩?)。 然後老師突然說:「欸,來交份完整設計藍圖。」結果所有漏洞馬上現形!流程卡卡的,測試死掉不知道幾次,一改又出新 bug,感覺整個專案隨時會爆炸。最扯是,有段程式根本互打架,我看到快瘋掉。 後來我們真的受不了了,只好開會好好重整,把東西拆成規劃、建置、營運還有管理這四階段,直接分配責任區塊。順便畫流程圖跟功能架構圖,好啦看起來專業很多(笑)。每週進度都變成互相盯進度模式,而且我們自己訂出幾條死也不能讓步的品質標準 - 像反應速度一定要夠快、系統正確率不行低於某個數字。 遇到 bug?就是全員出動那種,每次一起 debug 超刺激,有些問題最後才發現其實只是邏輯太繞或資料庫 schema 爛掉而已。但因為分工很清楚,比較知道誰負責什麼,抓錯蠻快的。 不過老實說喔,我印象最深反而不是技術本身耶,是那種你光靠厲害技術沒用,如果彼此雞同鴨講或者流程一直打結,只會越搞越亂。真的,人還有溝通流程這部分,超!級!重要!從此以後我聽到什麼企業流程改善或是產業標準化,都會腦補我們那團亂戰經驗(笑),所以完全懂裡面的點了!

剛剛又聽到有同事提AI進軍廣告這事,腦袋真的沒停過。最近公司裡聊這個話題都超直接,客戶說想要AI的效率、創新什麼的,可又堅持不要動預算,難搞。再講白一點,其實上面那些大集團—像WPP那種—講得很冠冕堂皇,「裁員不是重點啦」之類的,但坦白說,底下做執行的人都心裡有數,變化真來時,自己就是會先被掃到颱風尾那群。 然後看Meta、祖克柏常掛在嘴邊「自產內容」、AI協助創作,每次看到這些新聞,我都會忍不住問自己,如果整個品牌方以後真只相信AI,那我們這些4A agency老經驗是不是就瞬間變成古董?大家私底下也蠻多人在討論啦,都有點莫名壓力。 可話說回來,要完全靠AI把所有東西都做好?我還是持保留態度欸。有些靈感、有些幽默感,人腦偶爾還是會蹦出一些很難複製的小亮點吧。我不知道接下來會怎樣,只覺得…AI或許超強,但人跟人的差別應該還是會一直在。

說真的,最近這種AI熱潮,好像大家都覺得以後建築師跟工程師只會剩下「搞水電」或是那種超有才華的天才型?有點太戲劇化了吧😂。我們事務所之前開會,我就問主管,欸,要不要砸錢買個新的AI繪圖工具啊?還是直接找幾個junior建築師來負責細節?結果被提醒,其實很多客戶還是喜歡能聊、能溝通、有自己想法的設計過程,不單只是看效率。 自動化決策超快沒錯,但如果最後做出來的東西都一樣,我覺得那根本不特別…只能說標準化真的沒有想像中那麼完美。有時候我還故意拋出一些不太主流的想法,看看主管或同事願不願意支持,不然有時候真的會有點擔心,以後是不是全行業都要變成機器當老大啦😅。

More Popular Tags:

看看大家都關注哪些議題? 編輯室針對時事延伸議題, 民眾參與討論與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