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析工具追蹤 SEO 表現:Google Analytics 與 Search Console 數據解讀重點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嗯…今天,想來聊聊 Google Analytics 跟 Google Search Console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在用這兩個工具,但…好像常常會分開看。GA 看一看,喔,流量掉了。GSC 看一看,喔,排名掉了。然後…好像就沒有然後了。

我自己是覺得啦,這兩個東西…如果你沒有把它們兜在一起看,那真的…真的少掉很多可以發現問題的機會。對,重點是「一起」看。

先說結論

簡單講,我的習慣是:用 Google Search Console 找「機會」,然後用 Google Analytics 驗證「問題」。GSC 告訴你,使用者在進你網站「前」在想什麼;GA 則是告訴你,他們進來「後」做了什麼。 一個是店門口,一個是店裡面。兩個都看,你才會知道…客人為什麼看了看就走,或是進來了又為什麼馬上離開。

嗯…多數人是怎麼看的?

我看網路上大部份的文章或教學,其實都講得很清楚。 他們會說,GSC 是用來監控網站在 Google 搜尋結果的表現,像是關鍵字排名、點擊率這些。 然後 GA 呢,是分析使用者進到網站後的行為,像是他們從哪來、逛了哪些頁面、待了多久等等。 這都沒錯,非常正確。

但…這樣分開來理解,我覺得…很容易變成只是在看報告。喔,這個月曝光多了 5%,點擊率少了 2%。然後呢?好像…很難有下一步的行動。這就像…你開一家店,你只知道今天有一千個人經過你店門口(曝光),其中五十個人有看你的櫥窗(點擊),但你完全不知道他們進店之後的動線,也不知道他們為什麼在某個貨架前待了很久卻什麼都沒買。

所以,只單獨看一個工具,資訊…有點片面。你只看 GSC,會不知道流量進來後的品質好不好。你只看 GA,又可能不知道…其實你錯過了更多潛在的流量機會。

從 GSC 到 GA 的基本分析流程
從 GSC 到 GA 的基本分析流程

那…我是怎麼看的?一個實際的工作流程

好,所以…我自己的流程,通常是這樣跑的,很慢,但…通常會有用。

第一步,我會先打開 Google Search Console。對,不是 GA。我會直接去看「成效」那張報表。 在那裡面,我會把時間拉長一點,可能三個月或半年。然後,我會特別去篩選和排序,找出那些「曝光量很高,但點擊率 (CTR) 很低」的關鍵字(在 GSC 裡叫做「查詢」)。

這個動作很重要。曝光高,代表你的網站在 Google 眼中,跟這個主題有相關,所以它願意把你的網頁秀給很多人看。但是,點擊率低…這就代表,你的標題、你的描述,在搜尋結果頁上,對使用者來說…沒有吸引力。他們看到了,但他們選擇點別人的。

找到這些字之後…嗯…先不要急著去改標題。我會做第二步:把這個點擊率很低的關鍵字複製起來,然後打開 Google Analytics。

在 GA4 裡面,我會到「報表」,然後進到「生命週期」底下的「開發」,去整合 GSC 的報表。 如果你已經把 GSC 和 GA 串接好了,就可以直接在那邊看到「查詢」的數據。我會篩選我剛剛找到的那個關鍵字,然後看它主要把流量帶到我們網站的「哪個到達網頁」。

找到那個頁面後,事情就有趣了。我會去看那個「到達網頁」本身的表現。我看幾個指標:

  • 參與度:工作階段的平均參與時間長不長?如果很短,比如只有幾秒鐘,那就有問題了。
  • 跳出率(雖然 GA4 用「參與度」取代了,但概念一樣):是不是很多人一進來這個頁面就跳走了?
  • 轉換:這個頁面有帶來我們想要的轉換嗎?比如填表單、註冊會員之類的。

當你把 GSC 的「低點擊率關鍵字」跟 GA 的「高跳出率頁面」這兩件事連在一起…那問題的輪廓,通常就出來了。

在 GSC 報表中找出高曝光、低點擊的關鍵字
在 GSC 報表中找出高曝光、低點擊的關鍵字

舉個例子,不然很抽象

這樣講可能還是有點…嗯…抽象。我舉個實際的例子。

假設,我們有一個攝影教學部落格,其中一篇文章是「2025 新手單眼相機採購指南」。

我在 GSC 發現,「新手單眼相機 ptt」這個關鍵字的曝光量超高,每個月有幾萬次,但點擊率不到 1%。 這很明顯是個警訊。使用者在找 PTT 上的討論,他們看到了我的文章標題,但他們不想點。

接著,我到 GA 去看,從「新手單眼相機 ptt」這個字進來的使用者,他們到達的頁面確實是「2025 新手單眼相機採購指南」沒錯。但是!這個區隔的使用者,平均頁面停留時間只有 8 秒,參與率極低。

好,線索湊起來了。GSC 說:搜尋 PTT 心得的人不想點你的文章。GA 說:就算有人點進來了,他們也馬上就走。那假設就很清楚了:我的文章內容,不符合搜尋這個字的人的「意圖」。他們想看的是真實鄉民的討論、開箱心得、甚至是抱怨。但我寫的可能太像官方規格比較表了,太乾、太硬。

這時候,我的優化方向就不是去改標題塞關鍵字那麼簡單了。我可能會需要在文章裡,真的加入一些 PTT 上討論的內容摘要,或是用更口語、更真實的語氣去寫。這才是從數據背後,真正去解決使用者的問題。

在 GA 中對應頁面的使用者行為數據
在 GA 中對應頁面的使用者行為數據

這兩個工具,各自的強項跟…嗯…盲點

所以說,這兩個工具…真的要當作一個團隊來看。它們各有各的強項,也各有各的盲點。我整理一下我的看法:

項目 Google Search Console Google Analytics
角色比喻 像是店門口的保全。看著街上人來人往,記錄誰對你的店多看了一眼、誰連看都沒看。 像是店內的數據分析師。觀察客人進來後逛了哪幾區、在哪裡停留最久、最後有沒有結帳。
回答的問題 「使用者在 Google 上怎麼找到我?」、「他們對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有哪些我沒注意到的潛在機會?」 「進到網站的使用者滿意嗎?」、「他們有沒有找到想要的資訊?」、「網站的哪個環節讓他們卻步了?」
數據盲點 它不知道使用者點進來「之後」發生了什麼事。高點擊率不代表使用者真的喜歡你的內容。 它不知道有多少人「本來可以」進來但卻沒有。你只能分析現有的流量,看不到那些錯過的機會。
我最看重的指標 查詢的「曝光」和「點閱率」。這兩者組合可以看出市場需求跟我的內容有沒有對上。 到達網頁的「平均參與時間」和「使用者路徑」。可以看出內容的黏著度跟網站動線順不順。

還有啊,最近國外很多人在談論所謂的 GEO (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也就是針對 ChatGPT 這種 AI 聊天機器人去做優化。 因為越來越多人會直接問 AI,而不是去 Google 搜尋。不過…說真的,在台灣市場,我自己觀察的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自然搜尋流量還是來自傳統的 Google 搜尋。 台灣使用者的網路行為,尤其是在 LINE 上面的活動,跟歐美市場很不一樣。 所以,國外的趨勢可以關心,但最終還是要回到你自己的 GA 和 GSC,看你自己的使用者到底是怎麼來的,他們關心什麼,這才是最準的。

所以,重點是什麼?

繞了一圈,其實我想說的重點很簡單。不要把 GA 跟 GSC 當成兩個獨立的報告工具。把它們想成一個偵探遊戲的兩個線索來源。

GSC 給你外部的線索,告訴你案發現場(搜尋結果頁)發生了什麼事。GA 給你內部的線索,讓你知道受害者(使用者)進入你家之後的狀況。

只有把兩個線索拼湊起來,你才能還原整個故事,然後…找到那個真正的兇手—也就是導致你 SEO 表現不佳的根本原因。它可能是一個爛標題、一篇文不對題的內容,或是一個慢到讓人抓狂的網頁。而找到它,就是我們做數據分析,最重要的目的吧。

那你呢?你平常是先看 GSC 還是 GA?或是有沒有什麼指標是你一看再看的?可以在下面留言,跟我聊聊你的看法。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8-02 Reply
    孩子最近在學網路行銷,聽說SEO工具很重要喔!請問這些分析工具對小企業來說真的有必要嗎?我很好奇到底要怎麼用,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經驗?
  2. profile
    Guest 2025-07-21 Reply
    聽起來很厲害,但我覺得SEO這東西真的沒那麼簡單啦!我做了兩年部落格,流量還是慘兮兮的。每次看到這些分析工具,腦袋就暈了,搞不清楚到底哪裡出問題⋯⋯
  3. profile
    Guest 2025-05-17 Reply
    這些數據分析的技巧聽起來很有幫助!作為一個家長,我想知道如果我沒有太多經驗,該如何開始學習這些SEO工具呢?有什麼推薦的資源或方法嗎?
  4. profile
    Guest 2025-05-15 Reply
    這篇文章真是太實用了!我自己在SEO上也有不少掙扎,數據分析真的很重要。選對工具後,效果提升明顯,希望能多交流一些經驗!
  5. profile
    Guest 2025-04-19 Reply
    這些觀點很有意思,但我想知道,在國際市場上,這些SEO策略是否仍然適用呢?不同文化和市場需求會不會影響數據分析的結果?
  6. profile
    Guest 2025-04-09 Reply
    關於2023 SEO關鍵,歐美市場最近更強調「E-E-A-T原則」(專業度、權威性、可信度),特別在YMYL健康/金融領域。你們覺得這套評分標準在亞洲市場適用性如何?我們公司跨境營運時發現文化差異影響滿大的...(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