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高效率必備:2025年10款低價實用生產力App推薦與功能差異分析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最近在想啊,Mac 真的很好用,但有時候又覺得...好像少了點什麼。去 App Store 晃一圈,哇,一堆軟體看起來都超強,但那個價格...不是死貴的訂閱制,就是買斷價錢讓人想直接關掉頁面。

老實說,我自己是覺得,不一定要花大錢才能讓工作流程變順。過去幾個月,我就一直在挖一些便宜、甚至有點冷門的 Mac App。就是那種...可能比你喝杯咖啡還便宜,但真的能解決一兩個痛點的小工具。今天就來聊聊我找到的這 10 個東西,有些蠻酷的,有些嘛...看你用不用得到。

嗯...所以,那些整理腦袋的東西先來?

有時候靈感一來,或是資料一多,桌面跟腦袋就一起亂成一團。這幾款 App 好像就是想解決這個問題。

把腦中那些飄來飄去的想法,好好地串起來。
把腦中那些飄來飄去的想法,好好地串起來。
  • Lattics:這個聽起來比較...學術?給學生、研究員或寫作者用的。它說可以讓你做心智圖、管理筆記,還能追蹤你參考的資料來源,聽起來很猛。特別是那個「雙向連結」,簡單講就是你提到 A 筆記,A 筆記那邊也會知道 B 筆記提到了它,想法就能串起來。一個月才 3.99 美金,好像可以試試。
  • Saner AI:看名字就知道,又是 AI。它的概念是把你所有亂七八糟的筆記、PDF、甚至會議記錄都丟進去,然後用 AI 自動幫你貼標籤、分類。你可以直接問它問題,它會從你的資料庫裡找答案。這個就...比較貴了,一個月要十幾塊美金,而且筆記數量有限制。嗯...感覺是給那種真的有大量資訊要處理的人。
  • Scrintal:這個是給「視覺型思考者」的。你可以想像它是一個無限大的數位白板,你可以把你的筆記卡片、想法隨便亂貼、亂連。對我這種喜歡看到東西全貌的人來說,蠻吸引人的。它也是訂閱制,一個月 5 美金。

再來是搞定「分心」和「訊息轟炸」的

好,這部分我自己是覺得超重要。每天被各種 email、Slack、LINE 訊息轟炸,根本沒辦法專心。找到對的工具,真的像在混亂中找到一塊淨土。

從每天被通知追著跑到找回專注,工作區的樣子都變了。
從每天被通知追著跑到找回專注,工作區的樣子都變了。

尤其是 Email 跟即時通訊,真的煩。我發現有兩個 App 試圖用不同方式解決這個問題:

工具 主要解決什麼痛點 我自己覺得... 費用
Shortwave 把你的 Gmail 信箱變成待辦清單。

AI 自動寫摘要和草稿聽起來很神,感覺是 email 重度使用者的福音。不過它只針對 email。

不到 20 美金... 但原文沒說清楚是買斷還是一個月。這點要注意。

Texts 把 WhatsApp、iMessage、Slack... 全部訊息整合到一個收件匣。

這根本是夢想中的功能吧?不用再切換 App 了。但整合這麼多平台,不知道穩不穩定。

一個月 15 美金。嗯,就是要你每個月都為了這個方便付錢。

除了訊息,專注力本身也是個大問題。

  • Flow:這個很單純,就是「番茄鐘」。設定計時器,時間內封鎖會讓你分心的網站和 App。它還可以跟你的 Apple Calendar 同步,幫你把一天切成好幾個專注工作的區間。最棒的是,你可以選一個月 1 美金,或是... 30 美金買斷。買斷聽起來划算多了。
  • Inoreader:如果你跟我一樣,受夠了被演算法餵食各種農場新聞,那這個 RSS 閱讀器就是你的菜。你可以自己訂閱想看的部落格、YouTube 頻道、Podcast,建立自己的資訊流。一個月大概 9.99 美金,拿回資訊主導權的代價。
  • Sidekick Browser:這是一個特別的瀏覽器,它的設計理念就是要你「少分心」。你可以把常用的工具(像 Notion、Slack)釘在側邊欄,還能管理分頁群組。它號稱比 Chrome 快,還會自動擋廣告。Pro 版一個月 12 美金,有更多像分割視窗之類的功能。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一堆工具,而是那把對的「萬能鑰匙」。
有時候,你需要的不是一堆工具,而是那把對的「萬能鑰匙」。

給特殊需求... 比如說老師或創作者?

最後這幾個,感覺就比較不是給一般大眾,但如果你剛好是目標客群,可能會覺得是神器。

Presentify,這個超直白。就是讓你在螢幕上亂塗亂畫的工具。如果你是老師、要做線上教學,或是在 Demo 什麼東西,想叫大家「注意看這邊!」,就很實用。它可以在 Zoom、Keynote 上用。最棒的是,一次付清 6.99 美金,沒有訂閱。這個定價策略我給推。

還有一個是 MindStudio。這個...有點硬核。它讓「不會寫程式的人」也能打造自己的 AI 工具。你可以串接 OpenAI (GPT)、Google、Meta 的模型,整合 Slack 或 Gmail,做出自動化流程。一個月 20 美金。老實說,這對大部分人來說可能用不到,但如果你是個有很多點子、想做點小工具又不想學 code 的人,這可能就是你的遊樂場。

所以,這些小東西值得花錢嗎?

說真的,看了這麼多,我自己是覺得,提高生產力不是狂買 App 就行。這些小工具的價值在於,它們通常只專心解決「一個」很煩人的問題。

你不需要全部都買。真的不用。重點是找到那一兩個...剛好能解決你最大痛點的。可能是一個幫你管好信箱的,或是一個能讓你好好坐下來 25 分鐘的番茄鐘。

這些 App 大多是國外開發的,所以標價都是美金,換算成台幣,一個月幾百塊,一年下來也是一筆錢。我的建議是,先用試用版,確定它真的融入你的工作流,再來考慮付費。不要為了「看起來很酷」而買,不然只是多了另一個讓你分心的東西而已。

好啦,大概就是這樣。你呢?有沒有哪個讓你覺得「欸,這個好像可以試試看」?或是有沒有你已經在用、覺得超神的平價 App?可以留言分享一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