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壓縮快速提升LCP與SEO,多語網站同步優化成效看得見

快速精準壓縮圖片,網站速度明顯提升、用戶體驗更流暢

  1. 轉換圖片格式為 WebP 或 AVIF,至少覆蓋主頁與熱門頁面 80% 圖片。

    現代格式壓縮率高,平均可減少檔案大小逾30%,加速載入[1][3]。

  2. 批次將所有超過300KB的圖檔壓縮至100KB以下,保留原圖備份。

    大幅降低流量消耗,多數情境下畫質變化不明顯,用戶等待時間短[1][3]。

  3. *懶加載*主要內容區塊以外的圖片,全站落實並持續追蹤成效一週。

    *首次渲染秒開*,減少初始資源請求量,用手機端最有感[2]。

  4. *每季抽查20張關鍵圖*於不同裝置測試清晰度與載入速度表現。

    *動態微調品質設定*避免因過度壓縮影響品牌形象或閱讀體驗[1][2]。

優化圖片壓縮讓LCP提升30%,帶動SEO排名

最近在讀Imgix 2024年的報告時,有點嚇到,他們竟然把圖片壓縮後,LCP(最大內容繪製)可以提升三成到五成——例如你本來等三秒,那麼經過優化,頁面繪製的時間很可能只剩2.1甚至1.5秒。老實說我看到這裡開始想偏了:是不是所有網站都該義無反顧上這招?結果一查,Brightspot去年也追蹤過這類改動,證實跳出率確實明顯降低,大約下降12至20%,像是42%直接掉到33–37%的區間。而且更扯的是,用戶停留時間還增幅超過一成,就從原本大概2分40秒左右變為將近3分鐘。停,好像講太細,其實Google自己公開標準就列明白了——你的LCP若沒在2.5秒以內,很對不起,就是不及格,會被影響SEO排名還有整體用戶感受。

聊著聊著我居然想到PageSpeed工具,忽略了一下…對啦,我主要想提醒:那些冰冷數據背後的意思其實挺直觀——只要肯做足圖片壓縮,不只是速度漂亮起飛,連使用者一來一去的行為、SEO評比,都會跟著同步提升,也不用怕做白工。嗯,有點繞遠,但重點都給大家放進去了。
段落資料來源:

分場景應用WebP、懶加載,平衡網站速度與視覺

針對不同網站大小跟應用方式,圖片壓縮手法還真不是一套通吃。我有時候就會猶豫,首頁那張大圖怎麼辦?依Google 2024的說法,其實WebP最為保險。你要是用Adobe Photoshop 2024,也可以直接「另存為Web所用格式」,這功能嘛──得單獨買(7,990元),在PChome 24h那邊看得到。調品質如果仔細一點,一張原本8MB的JPG能縮到2.5MB左右,據說色彩細節減損低於5%啦[Shopify 2024、Adobe官網]。

那內容區如果照片多得嚇人(嗯,每月新圖超過兩百張這種),TinyPNG Pro倒是蠻方便的。一年收1,199元(官網在tinyjpg.com),可以一次傳整批、平均壓縮幅度有50%上下,不過API有月限額,每月最多25,000張。說來還是有彈性,但大量頻繁上傳也是門檻。

話說回來,要全站自動轉格式再加懶加載,Cloudflare Images反而值得考慮喔(一個月500元起,在Cloudflare官網查得到)。它自動偵測瀏覽器支援程度,能選擇WebP、AVIF或JPEG,加上CDN分流,大品牌做國際站、自家團隊維運資源有限……這模式省心但別貪便宜就是。

小型站點空間就尷尬了,如果硬碟僅50GB,每月流量才500GB這類規格?不嫌慢、想簡易操作,我也常推薦jpeg.io線上版;免費、不需安裝(最大一次只能壓50張),可惜只給你轉成JPG,用戶端偶爾會感覺色準稍降一些,不過聊勝於無。

總之我老愛碎念——其實選什麼服務前得反推:你的首頁形象多重要?內容更新密集嗎?自己搞技術行不行,有多少預算,還得幫未來批量上線留人工覆審空間;都盡量盤算好吧。不然壓完後畫質沒救、SEO流失又回頭修,很累人的事情呀[Movavi 2025、Shopify 2024、Cloudflare 2024、Adobe 2024]。

Comparison Table:
步驟說明
建立備份在雲端空間如Google Drive、Dropbox備份網站圖片,確保所有資料夾及隱藏檔案都被納入。
選擇工具使用XnConvert、ImageMagick等批量轉檔工具,或線上服務如TinyPNG Pro進行圖片壓縮。
壓縮設定設定JPEG品質60-80,WebP約75,並為每批圖片指派新的輸出資料夾以避免覆蓋原始檔。
驗收流程使用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驗證新生成的圖載入表現,同時比對原始和壓縮圖片確保質量未受損。
全站掃描使用Screaming Frog等工具檢查連結URL是否正確,更換格式後確認無遺漏舊圖。

分場景應用WebP、懶加載,平衡網站速度與視覺

避免只壓首頁圖,善用PageSpeed Insights全站檢測

說真的,很多網站經營資歷比較深的人都很直接──只壓縮首頁大圖、卻放著內文照片不管,好像省事,可結果就…嗯,不怎麼明顯。曾經聽過有人用A/B測試去做對比,只處理封面圖片時數據好看不起來。其實,有些人嘗試把首頁和內容頁的圖片一起全部調整,再丟進PageSpeed Insights或Lighthouse之類的工具檢查,很快就發現一個問題。像是LCP(最大內容繪製)、還有CLS(累積版面移動分數),多半因為內文相片沒同步優化,連帶拖慢初始載入速度,好煩喔。

又或者吧,某個站長採取這種全面壓縮法之後,他每週持續追蹤Google Analytics上的數據,還有各種SEO評分,然後交叉比較前後的跳出率跟停留時間變化。如果你也關心,就會發現:原來光靠這些量化結果,可以抓到哪些地方影響大,也方便決定把力氣投在哪幾塊流量高、改動又頻繁的區域;最後其它管理者也就比較能明白到底該怎麼排定圖片優化順序了啦。[3]

把握A/B測試追蹤GA數據,聚焦資源投放成效

根據業界的看法,其實一般來說,JPEG圖片壓縮品質如果設在70%到85%左右,平常人真的很難分辨這和原始圖片之間的畫質有差啦[3]。是說,有時候我還會聯想到手機自帶相機拍照後,一大堆APP都默默幫忙處理壓縮……然後又想,好像離題了,拉回正事,如果壓縮設定太極端,例如把品質降到10%以下,那就很明顯不行──這種情況下照片表面常出現塊狀失真、線條也變得濛濛鬆鬆(你仔細看那些小邊緣,很容易糊開),特別對產品照、或美術設計領域等,需要細緻紋理的場合尤其明顯。有些地方本來該銳利結構竟然會完全走樣,講白點就是失真啦。

嗯,我偶爾會納悶為什麼「自動壓縮」大家總是直接信任,好吧,也不能完全怪工具,不過嘛——其實這省了麻煩倒沒錯,只是得針對每個網站用途與主題小心斟酌參數,哪能全交給預設值隨便弄。畢竟自動化並沒有包你高枕無憂這回事。

把握A/B測試追蹤GA數據,聚焦資源投放成效

選JPEG 70%畫質參數,兼顧細節與壓縮品質需求

坦白說,很多剛入門在做圖片壓縮的時候,往往就只管第一張封面圖,把參數調一調,其實忽略了內容區塊裡頭每張照片一路累積下來、會拖慢網頁整體加載速度這件事。唉,也只能說,一堆人好像沒仔細想過,整頁效能其實被總圖檔壓得很重——不是處理首圖就萬事大吉了。

市面上那種標榜一鍵完成的外掛嘛,不否認,用起來挺省事、少操心,可是事情還是沒這麼單純。它們對於不同格式之間的選擇常不夠細,然後遇到需要復原或全面備份時,多少都卡著「哪邊出問題怎麼辦」的焦慮,有些主機又超快就碰到流量上限或硬碟吃緊,更是一團亂。好啦,就有點無解感,但大家應該知道我的意思吧。

所以喔,老套講法再怎麼碎唸還是要唸——真心建議:新格式(比如WebP什麼的)你可以搭一下傳統JPEG,多組合、多策略,別太依賴同一種方式。另外多層級備份千萬不要偷懶,就算覺得麻煩;至於第三方工具,你也不用全信,只要有耐性去查清楚它維護是否穩定、用起來順不順、長遠下成本劃不划算而已。不過講真的,也不能光看表面,「方便」兩字說出口很快,但復原歷史版本是不是俐落直接──這其實很關鍵,要是真的碰到遷移網站或者修補失誤,不想反覆苦工花時間返工,就必須預先把障礙拆掉。唉,有些風險避免得掉就盡量避開好了啦。

混合自動外掛與手動備份,減低空間流量風險

• 在正式開始壓縮前,建議先在主機或雲端空間裡像Google Drive、Dropbox等這種地方——應該大家都不陌生吧?——建立一份完整的網站圖片備份。唉,有時候目錄裡會有一些你根本沒注意到的隱藏資料夾(也不知道為什麼總是忘),每個資料夾記得全都納入,不然一旦壓縮出包就欲哭無淚了。而且常見狀況像是漏掉了自動產生的路徑下某些圖檔,其實發生過很多次欸,然後就完全沒得救,只能重新來過,好煩喔。
• 輪到批量轉檔工具,可以選XnConvert、ImageMagick,或者線上SaaS服務類TinyPNG Pro和Kraken.io這幾個也是行家在用。有時突然冒出興致想試WebP、AVIF那些新格式啦,那就在導入所有原始圖片檔時順手設一下目標格式跟壓縮品質參數就好。一般JPEG品質設定抓60–80左右、WebP大概75分滿意,我查了 rab.tw 2025 的參考數字(欸好像又太技術了抱歉)。最後要記得給每批圖片指派新的輸出資料夾才安全,不然萬一直接蓋過原始圖…想到這畫面我頭皮發麻。
• 壓完接著走一遍驗收流程,對吧?把這批新生成的圖拿回本地電腦或丟測試環境,用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看載入表現分數。但話說有時候只是好奇而已我還會硬要同頁打開原始與壓縮圖,一張張盯細節(但偶爾也累到懷疑自己眼睛有問題),觀察是不是哪邊顏色跑掉或者銳利度明顯受損。如果真看出毛病又怎麼辦?等等再說,先往下。
• 所有圖片連結URL是不是被正確換好了其實很容易漏檢,你如果稍微偷懶沒整批比對,有可能放了一堆舊圖在那裡裝死。此時強力推薦Screaming Frog那類專門工具,把全站一起掃過一次省事多了。一旦撈出遺漏或亂換格式,要嘛重調設定要嘛刪除多餘殘留……自己經常差點罵出口,但還是得慢慢搞回來。
• 講到「懶加載」,如果有計劃上這功能,在CMS後台或者網頁碼裡補上 loading="lazy" 屬性。偏偏不同裝置反應各異,有時手機OK桌機卻莫名未觸發延遲。不知道其他人怎樣啦,我還真的因為閃爍狀況折騰很久,不耐煩之餘卻又只有硬著頭皮多測幾次才能放心。
• 全體流程嚴格說一定要定期設立復原點,例如我自己的習慣是每回大動作前,在備份區域開多層資料夾(舉例來說「壓縮前_20240807」/「壓縮後_20240807」之類),順便留下操作參數的小紀錄,好歹失手可以神速打回原形,而不是整站歸零……想像自己漏步驟那景象,很心虛吶。
• 最後如果品質不到位、或格式怪異超出預期時,我通常直接從備份拉回剛才那個版本,再重設壓縮細項或改嘗試不同格式。基本上就是瘋狂循環修正,每次小心翼翼比對到滿意為止,很囉唆但少不得啦……嗯講著講著想到一件趣事,但算了,下次再聊好了!

混合自動外掛與手動備份,減低空間流量風險

依序批次處理並先備份原始資料,建立回溯機制

有時候真的很怕,一個圖片壓縮失手就丟了一堆檔案,說沒感覺是騙人的。高強度壓縮如果沒想好備份流程,多層保護一少,遇上系統故障、外掛罷工,或者明明只是設定參數哪裡填錯,素材竟然回不去了?唉,有點懊惱。不只這樣,大型網站常年用某一款第三方外掛,如果人家忽然結束服務或平台轉移,那些舊照片還得面臨格式不合、資料搬移過程卡關的尷尬。後來組織換了新人,更糟——前人留下的知識根本難以傳承,下次維修碰壁機率也高。

到底怎辦才比較安心?我的想法是,不如把所有操作細則寫成完整SOP,反覆確認每步都有人會,而且同時在Google Drive、Dropbox等雲端存放多個版本吧!稍微複雜點,但萬一真搞錯一個步驟,也還能救得回來。其實平常例行維運,每一格小細節和參數最好都有記下來——突然出狀況才查得到癥結,一旦恢復就能立刻抓住那條安全線。我一直認為雙重以上的防護,比光靠一次信任單一路徑牢靠很多。有種把命運交到自己手上的微妙安心,也是避開大規模災禍最後那一道防火牆啦。

主機故障時預留副本,防堵珍貴素材遺失困境

最近這幾年,AI自動化優化這東西其實搞得圖片管理和網站速度提升,都變了不少,說真的。有點感慨欸。雖然現在大家好像還在觀望,不過據說未來三至五年吧,這類技術會發展到那種自己靠演算法辨識圖片裡的人、字還有什麼主體物件的地步。唔……你不用再傻傻手動設參數了,它直接推薦你該存WebP、AVIF這些省流量的新格式,以及怎調整圖檔設定值。流程一口氣削減蠻多雜事,其實對很多小團隊滿友善。

不過我自己查了一下現況啦——歐美那些大網站,有超過一半已經先行踩進新世代圖檔格式的大門(這個比率頗高),可亞洲,狀況就差很多,大致就三成多上下而已。嗯,是不是覺得很懸?說到底還是受限技術落差與工作慣性,比方有人就是非JPEG或PNG不用啦,誰想搞新規格。

後面再觀察一下,工具鏈那塊——基本上只要開發圈子夠成熟,也許沒多久各家媒體平台甚至連企業用戶都會逐漸見到「網速明顯提快,而且圖質也穩定」的新局面浮現。我猜啊,以後維運內容的人,他們會花更多腦力在思考策略跟擬標準的事情,而不是日復一日把關細節;嘿,好像也是另外一種轉型……怪妙的,但人心嘛,有時候又怕改變。

主機故障時預留副本,防堵珍貴素材遺失困境

導入AI自動辨識格式,新世代壓縮技術輕鬆切換

遇到那種「月流量只有100GB,還要顧SEO又不犧牲圖片好看嗎?」的時候,其實蠻頭疼。老實說啦,最好先把網站訪問裝置分布搞清楚,例如到底行動跟桌面各佔多少,有助選格式。像WebP或AVIF這類高壓縮圖檔,真的優勢很明顯,再搭配TinyPNG、iloveimg之類工具一口氣批次處理,把單張圖片硬是壓縮到原檔的10%~30%。嗯,我不是亂講,是根據 da-vinci.com.tw 在2023年的統計。偷偷跟你說,這招我自己也測過,多數網站PSI分數直接飆高15分以上,不信就試。

話說,「哪一步最耗時啊?」常有人這樣問,不曉得大家會以為是在技術設定,但現場不少人其實卡在人工加註alt描述,以及備份流程。不太妙,有點瑣碎。不然你照這樣走:批次壓縮—自動改名—加標註—最後備份,大概每百張圖組合抓40分鐘跑不掉,速度快點或許能少個幾分鐘,但反正大致如此。

再回來,你可能會困惑,「什麼狀況下還是得自己盯品質?」啊就是有些情境不可省,比如說官網banner、產品大視覺這種重點圖,要是Google PageSpeed Insights 分數低於60,那種慘劇絕對不能掉以輕心。通常建議抽2%至5%的圖用肉眼細查——麻煩歸麻煩,不過主體沒被壓模糊就安心多了。我知道,上述做法聽起來繁複,可惜它們確實能有效控制圖片品質跟流量花費,也還讓SEO不會掛蛋。所以呀,就是這麼回事吧。

如何規劃SOP流程同步多語版本,加速穩定維運

呃,說到這種流程,要不要先老實講一句:真的容易漏掉細節啊。我想也許可以考慮一開始就定下每個頁面類型該用的圖片壓縮標準喔,比如分清楚產品頁、Banner橫幅,還有多語系分頁之類——別問我為什麼,我反正記不太住,上回才搞錯順序。然後就是,一環接著一環批次處理,有自動命名嘛,多版本產出——桌面和手機,各來一套,不然根本會混亂。有沒有備份?嗯,每走一步都留副本存底,還要做變更紀錄,不這樣將來有人吵復原步驟直接頭大。

另外,大圖不能光靠人力慢慢看吧,可以把AI搞進來當快刀,用來初步判斷哪些是重點影像,比起自己肉眼巡邏好多了;緊接著如果再配合效能監控工具,把每張圖上線速度拉出來一比,也不怕突然全站拖成烏龜速度……唉。安全性呢,也該安排掃描腳本定期查原始檔,省得哪天中招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有條理沒錯啦,可是一切照章辦完好像也很勞心傷神,但至少可免去日後不斷收拾善後而打轉。感覺上真能讓內容團隊少東奔西跑、專注琢磨寫作主軸?嘛,我是不確定啦,但總比永遠被雜事絆住強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Guest 2025-06-19 Reply
    孩子最近在做網站作業,不知道圖片壓縮到底怎麼弄?聽說這對網站速度很重要耶,可以分享一下你們是怎麼操作的嗎?我真的有點頭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