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優先頁面加載優化技術:5個關鍵策略提升手機網站速度與使用體驗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前言...呃,或者說,先來點牢騷

每次要聊「手機網站優化」,總覺得有點膩。老實說,現在都 2025 年了,還在講「移動優先」好像有點...落伍?這不是早就該是基本功了嗎? Google 從 2018 年就開始搞移動優先索引了,理論上大家應該都已經上軌道了才對。

但現實就是,很多網站的手機版體驗還是一團糟。點個按鈕卡半天,頁面載入時圖文亂跳... 這種網站,就算內容再好,我也只想立刻關掉。慢速網站每年讓零售商損失幾十億美元,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我看了一些文章,大多在談那些老生常談的技巧:壓縮圖片、合併 CSS/JS。不能說錯,但就是少了點什麼。感覺像是教你怎麼用算盤,但現在大家都在用計算機了。所以,這篇我想聊點不一樣的,一些我自己在踩坑之後覺得真正有用的策略,可能有點硬,但效果很好。

所以,重點到底是什麼?

一句話結論:別再只盯著載入「速度」,該關心的是載入「過程」的體驗。

使用者不是機器,他們感受不到你快了 0.1 秒,但他們能清楚感覺到頁面是不是「穩定」、互動是不是「順暢」。Google 的 Core Web Vitals 指標,像是 LCP、INP、CLS,其實就是在量化這些「體感」。 我們要做的,就是針對這些指標去動手腳。

大家都在講的,跟我們該做的有什麼不同?

我看現在大部分的教學,都還停留在「減少請求數量」、「壓縮檔案大小」的層次。 這些很重要,但這是基本分。現在真正的戰場,是瀏覽器拿到資源之後的「渲染階段」。

我們該思考的是:

  • 瀏覽器渲染的順序對不對?最重要的東西有先出來嗎?
  • JavaScript 是不是佔據了主線程(Main Thread),導致使用者點什麼都沒反應?
  • 第三方工具(像是一些分析、廣告、客服插件)是不是拖垮了整個網站?

這些問題,光靠壓縮圖片是解決不了的。

關鍵渲染路徑示意圖
關鍵渲染路徑示意圖

我的 5 個關鍵策略

好,牢騷發完,來講點正經的。這五個策略是我目前認為最有效,而且很多人沒做好的地方。

1. 圖片優化:不是只有壓縮而已

圖片絕對是拖慢手機網站的頭號戰犯。但「優化」不只是用工具把檔案壓小而已。

  • 現代格式優先: 拜託,2025 年了,還在用 JPG 跟 PNG 當主力嗎?現在應該優先提供 AVIF 或 WebP 格式。 它們的壓縮率高很多,畫質卻差不多。可以用 標籤讓瀏覽器自己選,不支援的就自動 fallback 到 JPG。
  • 響應式圖片 `srcset`: 手機螢幕根本不需要載入 2000px 寬的超大圖片。用 `srcset` 屬性提供不同尺寸的圖片,讓瀏覽器根據裝置寬度去抓最適合的那張,這能省下超多流量。
  • 精準控制載入時機: 不是所有圖片都要「延遲載入 (Lazy Load)」。 在畫面第一屏、使用者馬上會看到的最大內容 (LCP),例如首圖,反而要用 `loading="eager"` 或 `` 讓它優先載入。把 Lazy Load 用在畫面以外的圖片就好。

這點在 Google 的開發者文件裡有提,但在日本的一些 SEO 文章中,他們更強調 Core Web Vitals 的整體性,認為 LCP 只是其中一環,不該過度優化單一指標而忽略了全局。 我自己是覺得,先抓住 LCP 這個大頭,通常體感改善最明顯。

2. CSS 優化:拆分「關鍵」與「非關鍵」

很多人會把所有 CSS 打包成一個檔案,這對手機來說是災難。瀏覽器要下載完、解析完這一大包東西,才能開始畫頁面。正確做法是「關鍵 CSS (Critical CSS)」。

  • 什麼是關鍵 CSS? 就是讓使用者「第一眼」看到的畫面(Above the fold)所需要的最小樣式集合。
  • 怎麼做? 把這部分的 CSS 直接內嵌到 HTML 的 裡。這樣瀏覽器不用另外發請求,拿到 HTML 就能立刻渲染首屏。
  • 剩下的怎麼辦? 其他的、非首屏才用到的 CSS,就用非同步方式載入。

這能大幅改善 LCP 跟 CLS(累計版面配置位移),因為版面不會在載入過程中亂跳。

用 PageSpeed Insights 檢測手機網站效能
用 PageSpeed Insights 檢測手機網站效能

3. JavaScript 執行:別讓它「堵塞」主幹道

JavaScript 是造成互動延遲(現在 Core Web Vitals 叫 INP,取代了以前的 FID)的主因。 當它在執行複雜運算時,整個頁面就像卡死了一樣,使用者點什麼都沒反應。這在效能較差的手機上尤其嚴重。

  • 程式碼拆分 (Code Splitting): 不要一次把所有功能的 JS 都塞給使用者。利用 Webpack 或 Vite 這類工具,把程式碼按「路由」或「功能」拆分成小塊,使用者需要時再載入。
  • 善用 Web Worker: 對於那些很耗時、但又不需要操作畫面的運算(例如複雜的數據處理),可以把它們丟到 Web Worker 這個背景執行緒去跑。 這樣就不會卡住主線程,頁面依然滑順。
  • 推遲執行: 很多 JS 其實不用在頁面一載入就馬上執行,像是頁腳的某些功能、一些互動特效等。可以用 `requestIdleCallback` 或單純的 `setTimeout` 讓它們在瀏覽器比較閒的時候再跑。

4. 第三方指令碼:找個「沙盒」關起來

Google Analytics、Facebook Pixel、客服聊天工具... 這些第三方指令碼是效能黑洞。我們無法控制它們的程式碼品質,但它們卻在我們的網站上執行,拖慢一切。

Partytown 是一個蠻酷的解決方案。它的概念是把這些第三方腳本都丟到 Web Worker 裡去執行。這樣它們就算再怎麼亂搞,也只會在背景的「沙盒」裡,影響不到主線程的使用者體驗。這對改善 INP 特別有效。

5. 字型載入策略:別讓文字消失又閃現

Web Font (網路字型) 載入時,常會發生兩種惱人的情況:FOIT (Flash of Invisible Text,文字直接消失) 或 FOUT (Flash of Unstyled Text,先顯示系統預設字型,再換成目標字型)。這都會造成 CLS 分數飆高。

最簡單的解法是使用 `font-display: swap;`。這會讓瀏覽器先用系統字型顯示文字,等網路字型下載好再替換上去。雖然會閃一下,但至少使用者能馬上開始閱讀。再搭配 `` 預載字型檔,可以把閃爍的時間縮到最短。

優化策略的風險評估

當然,不是所有優化都有益無害。有些技術導入起來很麻煩,還可能把網站搞壞。所以我整理了一個簡單的風險矩陣,純屬個人看法。

優化策略 預期效能提升 實作難度 搞壞網站的風險
圖片格式現代化 (AVIF/WebP) 中等。需要後端或建置流程配合。 低。用 就好,頂多是舊瀏覽器看不到。
關鍵 CSS 非常高 高。自動化工具設定複雜,手動維護很累。 中。如果沒抓準,首屏樣式會跑掉,很醜。
JS Code Splitting 中等。現代前端框架大多內建,但要規劃好怎麼拆。 中。拆不好可能導致某些功能在需要時才發現 JS 沒載入。
Partytown 管理第三方 中等 中等。需要研究一下文件,不是所有腳本都 100% 相容。 中高。某些依賴 DOM 操作的第三方腳本可能會出問題。
字型優化 `font-display` 中等 非常低。就加一行 CSS 屬性。 極低。頂多就是字型閃一下,但不會壞。
優化前後的手機網站載入對比
優化前後的手機網站載入對比

結論...嗎?

嗯,與其說是結論,不如說是一些心得吧。手機網站的效能優化,現在已經是個很細緻的工藝了。它不是一個 checklist,打勾完就沒事。更像是在跟瀏覽器打交道,理解它的運作脾氣,然後引導它用最高效的方式把內容呈現給使用者。

今天講的這些策略,可能無法一步到位。我的建議是,先用 PageSpeed Insights 或 Chrome DevTools 跑一下你的網站,看看 Core Web Vitals 的報告。 找出分數最差的那個指標(LCP、INP 或 CLS),然後從對應的策略開始著手。一次解決一個問題,持續改進,效果才會慢慢出來。

最後想問問大家,你在優化手機網站時,踩過最大的坑是什麼?或是有什麼獨門秘技?在下面留言分享一下吧。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

  1. profile
    Guest 2025-09-23 Reply
    老闆,這篇文章好像在說網站效能的眉角耶!想請教一下,小公司要怎麼用最低成本做優化?感覺好複雜,但又不能不做,有點頭痛啊⋯⋯
  2. profile
    Guest 2025-09-02 Reply
    孩子他爸,這網頁效能的文章看得我頭暈,不過好像很專業喔。現在的網站這麼講究嗎?難怪我兒子總說我不懂科技,不過他們到底在趕什麼進度啊...
  3. profile
    Guest 2025-08-13 Reply
    嘿,這篇文章真的太扎心了!我在矽谷做UX研究,很想跟你們分享一些國際上的使用者體驗觀點。有機會一起交流嗎?感覺你們的洞察超前衛,很想挖掘更多細節。
  4. profile
    Guest 2025-06-28 Reply
    有點好奇,移動優先真的能解決所有網頁體驗問題嗎?國際上的趨勢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實際執行可能會遇到不少技術門檻和挑戰。感覺還需要更多實證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