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熱門筆記工具 Logseq、Notion、Obsidian 的核心優缺點與選擇建議(2024 最新解析)

Published on: | Last updated:

用超快動作法,3 天內挑出最適合你的筆記工具,筆記更有成效、更開心。

  1. 先試著連續用 Logseq、Notion、Obsidian 各記三則生活筆記,全部加標籤。記錄時間不超過 30 分鐘。

    你可以超快感受三種筆記工具的操作順手度,30 分鐘就能比較誰最直覺好用。(3 天內自己回顧筆記分類是否比以前明確)

  2. 馬上設定每天回顧一次前一天筆記,至少堅持 5 天;每次只要花 5 分鐘。

    這樣能快速測試自己的複習動力,有無卡住或拖延。(5 天後盤點連續複習的天數 ≥ 3 天)

  3. 直接用 ChatGPT 生成一份 5 項章節模板,試著套用到一則書籍筆記,限時 20 分鐘完成。

    你會發現自動模板能否減少筆記分段的壓力,20 分鐘測驗簡單有效。(隔天檢查章節分明且內容都寫滿至少 3 項)

  4. 記得要挑一個你最常用的 PDF 文件,和 Logseq 搭配,邊看邊記重點,連續 2 次,每次 15 分鐘就好。

    這個方法能明顯提升閱讀吸收速度,15 分鐘就能看出哪個工具對同步記錄最友善。(2 次後看你的筆記是否少遺漏重要資訊)

比較熱門筆記工具優缺點與搜尋心得

直接說,昨天翻那本《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Think》,Joseph Nguyen 寫的,內容其實蠻有意思,就開始想要不要記錄些想法。不過馬上遇到大難題 - 市面上到底有沒有好看又夠簡單的筆記軟體?查了一輪,嗯... 沒那麼順利。

安全又漂亮的筆記方式,到底有沒有?我真的試了好多新工具,一個個裝來玩,還是覺得卡卡。朋友叫我用 Zotero,是學術圈很夯沒錯,但我只是想簡單寫東西,不用那麼專業複雜。

然後 Obsidian,外掛多到爆、設定超花時間,連備份都不直覺,我是用兩天就累了。Joplin 又太樸素,介面設計不對我的胃口,看一看直接放棄。老實講,每次想整理一點想法,都先被「到底用哪個工具」這題給困住,有點無奈欸!

發現 Logseq 簡單筆記帶來的學習樂趣

欸,其實我很後來才意識到一件很無語的事,就是 - 我一直以為自己在找什麼超級適合自己的筆記工具,結果它根本早就放在我桌面上,就是Logseq啦。真的,就是這個平常我拿來亂記一些日記,嗯,也不是亂記,反正就是記生活瑣事啦。你知道,有陣子學前端網頁開發時候,我也是用這個工具筆記欸,而且那種做筆記的方式,我還蠻能接受的,不過後來想一想,好像問題從來不是Logseq本身,主要是那種練習讓我有點…嗯…沒什麼成就感吧?不知道你會不會也這樣。

我整個人現在超怕複雜,能多簡單就多簡單,所以最後啊,我心一橫乾脆就直接試最陽春版本 - 也就是「vanilla Logseq」啦。對了,你可能會問vanilla到底是啥意思,就是說完全沒改、沒裝額外插件、連主題都懶得換,就打開來直接開始用,原汁原味、很基本、什麼都不動,就那樣。說真的這種純粹,有時候比加一堆花裡胡哨的東西還輕鬆。

發現 Logseq 簡單筆記帶來的學習樂趣

了解什麼是 Vanilla Logseq 及其優勢

Logseq,其實講真的,現在原生功能就超夠用了。不裝插件也完全沒問題。我有時候反而覺得那種多出來的欄位像什麼Recent tab,看了滿煩的。Reflect Theme就很對我胃口,它直接幫這些有點礙眼的東西隱起來,整個畫面乾淨很多。

然後Reflect Theme用起來舒服喔,就是單純讓排版好看一點,不會額外讓畫面變花或讓我還要去學什麼新東西。這感覺還滿重要的,不想搞一堆外掛在那邊亂跑,基本主題弄一弄就好。

我的版型怎麼設定?其實大部份是找ChatGPT問的啦。我就說「可不可以幫我生個比較適合做筆記、自己整理起來不麻煩」那種模板。結果第一次用那份出來的格式時...呃,那種感覺就是很剛好、不用再改,算是蠻驚訝的,有點期待又怕受傷害,但居然蠻順。

如果要完整範例,我之前貼過一段像「# Notes ## Pre-reading - Why do I want to read this book? - What do I expect from it?」這類,連前面發過的一些都一起彙整了下,就是這樣湊成一包,比較方便之後再優化或是回頭看資料也快很多。

運用 Reflect Theme 優化 Logseq 筆記介面

有時候,翻開一本書之前我都會拖延一下,會想,這次能不能真的碰到我自己在乎的主題。不過,好像第一個要弄清楚的就是:開頭是不是夠吸引人?如果書名或前幾頁就讓我忍不住想繼續,那大概就值得往下看。不然很容易直接放一邊。

然後,有一些章節名字光看就會想「嗯這一定要讀」,感覺很關鍵。我通常都是先挑自己超在意的那幾個來看看,讀完再決定要不要花時間整本翻。老實說,如果光看目錄就興奮,那這本應該還不錯吧?

後面進到每一個章節,我自己的習慣是,比如說第5章好了,《如何有效學習》。每次看完我都得停一下,想辦法把內容用1、2句話講出來,好像壓縮成重點。太多細節反而記不住。所以,如果它在講用回饋去修正錯誤,還是分批複習什麼的,就抓一個主軸,不要被旁枝末節困住。只要真的記住核心,才算是沒白花時間啊。

用 ChatGPT 生成高效筆記章節模板

嗯,我試著把腦袋裡那堆東西梳理一下。Key Concepts有三個嘛,先講Concept 1,它很直白,就是說這是一個核心的想法,好像沒有什麼花樣。但Concept 2,其實也只是另一個要抓住的點,名字甚至都懶得取,就是直接列出來要大家注意這邊。而Concept 3就是在前兩個後面再補充一些內容,一層一層地往外展開,你看得出它想慢慢鋪路給你。

然後有一區專門丟例子,叫Examples。不管是書上搬下來還是自己臨時亂想的都行,就這樣擺在一起蠻好分辨,看完馬上知道意思。其實我覺得很多時候只有定義會空洞,例子才讓東西立體起來。

Personal Summary我老實說超級常用,就是直接寫幾行,把那一章到底在講什麼交代清楚。有時候多一點,有時五六句帶過,也夠了啦。重點真的不是抄書,而是有沒有真的消化過再寫出自己的感覺。這環節如果唬弄會被看穿。

最後還有Key Takeaways,就是條列式爆重點那種,用來收尾。我每次都會跳回去看Takeaway 1或2,一下就找回自己忘記的東西,不用翻回整篇找答案,很方便。

全部加起來,其實就是拆解 - 分類、舉例、統整,用小單元把一本書吃透。我最喜歡它流程簡單明確,不需要什麼特別能力誰都能跟著做,而且可以練習把學到的話變成自己的。如果你懶得寫長長的筆記,只要按照這種結構弄一份精華,大概不太可能漏掉什麼重點吧。

實作書籍筆記完整流程與範例拆解

Takeaway 2、Takeaway 3那種,說真的,整理起來超方便。有時候腦袋混亂,看重點清單一掃就差不多,怕遺漏?這種方式不太會,而且要跟朋友講內容也不煩,照抄幾條就行了。然後那個反思欄📝,其實感覺就是你突然被老師點名 - 「你咧?怎麼看?」直接又懶得拐彎問「What resonated with me?」嘛,就是問自己到底什麼句子、什麼觀點勾到你,有時候會突然有靈感,也可能哪句話整個戳進腦海,不過有時候也…好像沒啥感覺,就這樣。

說到下一題:「Do I agree or disagree with anything?」常常讀東西會先乖乖點頭,結果再細看有幾處怪怪的。這時候超適合發牢騷或乾脆來場腦內辯論,自己跟作者互噴。再來那個「How does this apply to my life or goals?」每本書摸到的都不一樣,有的跟工作有關、有的完全打不到點,這題基本上是逼你自己撈重點搬回家用用看,不然就是白看了。

喔還有「What question do I still have?」這個超像考完試在紙條上亂塗筆記,每本書讀到最後都餘下一堆問號,通常不是答案清楚,是更多新問題冒出來。把所有疑惑攤開寫下來,下次找資料順手查也比較快。

跳回來想,如果整個閱讀結束之後,你可以用幾個小指標檢查一下,例如:「Which chapters struck me the most?」其實大部分書都有一堆跳躍,有些章節很有感很衝擊,有些真的平淡到可以略過。可最重要還是:「Was the book worth reading?」 - 值不值得花時間,這年頭書單都爆炸長,沒空就別勉強。

最後還有兩個收尾題:「What did I learn?」、「What did I like and what didn't?」有點像檢查口袋,把收穫和地雷挖一遍。哪裡翻到寶?哪邊踩到雷?多做幾次自己的閱讀地圖就越畫越清楚。所以我覺得啊,每次讀完書這些問題繞一下,都蠻實際,基本上像隨身小型心靈讀書會,不只是翻頁而已。

實作書籍筆記完整流程與範例拆解

活用標籤、引用與反向連結組織想法

直接進入主題了,反正你現在就是很趕嘛,重點來了:

- 其實整理一本書的筆記,用Logseq這種軟體超級直接。先拉一個「Notes」出來(有點像總目錄或大本營),然後每本書就新建一頁(像是在裡面分房間那種感覺)。如果內容很細,還可以把每個章節切開來,一區一區專門放章節分析,就叫它Chapters Analysis,也沒人在意名稱啦,看你高興。

- 模板怎麼搞?爆簡單!右鍵按在那個主要的子彈點上,就是你Notes那顆,然後直接選Make a template。Chapters Analysis的格式也這樣做就好,以後要新增就輸入/ template隨便挑喜歡的格式丟進去,省下一堆重複貼上什麼的,很舒服。

- 記內容最重要不是只複製東西,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例如:「我真的會做哪些?」、「哪一句話讓我開始懷疑自己原本想法?」這種自問自答,其實蠻有用。還有看到超打動你的句子也丟進去,總之全部都塞app裡,不會忘。

- 對了,不只Logseq才行喔,你Obsidian、Notion什麼都能抄這招。系統化去整理一本書:一本一頁、每章各自歸類、連自己的腦袋瓜思路也一起塞進去 - 所以每次回頭看超方便,也不會東漏一段西少一句,基本上比純手抄亂寫好多了。(突然想:小時候硬是用便利貼疊滿桌,現在一次全收編進去app多省事)

大致就是這樣,很彈性、沒啥死規則,你邊玩邊試自然順起來。

結合 PDF 文件與 Logseq 實現邊看邊記

我又把模板名字調整了一下,現在用起來順手多了。其實說真的,每個區塊我都覺得有點東西,讓自己在閱讀的時候比較能專心,而且能直接抓到那些真的讓我感興趣的內容。有一種不是單向讀書,而是像跟書互相聊天那種微妙感覺。講白點,有些書並不會拿來為了什麼壯大自己、也不是要跟誰交差,就只是直覺上認為裡面應該有值得被挖出來的東西。所以這樣做筆記,比起以前那種純記錄資訊更像是在動腦,一邊思考一邊整理,很喜歡這過程。

連結部分嘛,其實目前用得很樸素啦。畢竟這真的是我第一套建立起來的筆記系統,所以就簡單先幫每本書開個[[ ]]頁面,只是單純紀錄,沒特別串聯太多細節。如果之後發現需要再互相跳轉、組合,也還來得及慢慢補。我偶爾會想到 Logseq 裡除了 [[ ]] 還能怎麼玩:像 # 標籤可以拉成主題群組,大主題或概念集合特別好找;還有 Block Reference 超讚,可以把同一段內容重複插入不同頁,不必重寫省不少事。感覺未來要深度延伸,再試著搞更進階連結應該滿有意思的。

結合 PDF 文件與 Logseq 實現邊看邊記

體驗愉快高效的閱讀筆記工作流

其實這沒什麼,就是點一下那個項目的小點點、右鍵,然後選「複製區塊引用」,這樣就好了。Logseq自己會記錄說哪一頁、哪一塊有被引用到,直接在旁邊那條(側邊欄)或者底下都看得到那些參照。有件事我是真的很喜歡,就是你在看書的時候,可以直接把PDF拖進去,頁面就自動出現一個 /assets 資料夾,你丟多少本進去都行,它會直接把檔案打開在左邊分頁,不用跳來跳去,看書跟做筆記同步得很舒服。

之前每次要讀那種非小說的工具書、想做重點,都覺得卡到爆,現在老實說整個順太多了。我蠻常用它PDF編輯器,五種顏色螢光筆真的方便,有夜間模式也是救星,可以自己調字型和背景。如果你按一下「大綱」鍵,它就會幫你列出每一章節。另外還有搜尋條,在左邊,上面還有一個註解總覽,把全部劃重點的地方跟頁碼排好。我前陣子有遇過怎麼關掉PDF、或是讓那個筆記欄變大之類的小麻煩,一開始以為很複雜,其實就是視窗位置自己調亂了啦,用Logseq裡面的那個關閉符號還是找得到。

不知道怎麼形容,但整理筆記的時候,有點像回到以前超愛讀課外書時候的那種成就感,很純粹而且蠻快樂的。

每天複習回顧筆記讓學習更有收穫

今天突然發現,這過程根本不像什麼硬著頭皮在苦幹的感覺,完全就是 - 欸怎麼會這麼享受啊?有點神奇,我居然可以專心到有點捨不得停下來耶。真的,認真說,就算快餓暈了,也會想再多摸一下,不過還是得讓肚子先吃點東西啦。

說到這個,剛剛翻自己筆記的時候也覺得蠻開心的,那種很意外、超順手的輕鬆,有一點像在玩遊戲那樣,整個人莫名其妙就放鬆下來了。

對了,要特別提一下,有 Logseq 幫忙真的差很多。學習的時候不知為何特別新鮮、有趣,好像以前枯燥乏味的小事突然被賦予一層魔法,現在每天都會忍不住想多弄一下!

Related to this topic: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