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建議清單幫你 3 分鐘快速抓到台中塑膠射出代工選擇和流程優勢,省時又少踩雷。
- 先問廠商有沒有現成公模,3 天內能上線生產的通常最省時。
現有公模最快直接用,能搶先試單,通常省 5–10 天備料等流程。(下單 1 週內看到樣品進度就代表成效)
- 有特規需求時,直接比較 3 家以上客製開模報價,價差有時超過 20%。
2023 年台中代工開模費多落在 3–8 萬內,但細項差異大,直接比價容易省下 1–2 萬。(3 天內收到報價單就能判斷有無划算)
- 量在 1000 件以內的話,先用公模測市場,7 天內能拿到首批貨較穩妥。
少量測試用公模不壓資金,萬一需求變動損失小。(一週後盤點還剩多少沒賣掉就能評估策略對不對)
- 記得問工廠有沒有用自動化射出機,現在多數廠只要提早 1 天排產就能多出 10% 產能。
自動化設備拉高產線效率,省工減錯,尤其急單特別有感。(首批出貨速度比傳統廠快 1–2 天可對比出差異)
了解台中塑膠射出代工常見公模與客製開模流程
早安,等等,其實現在才剛從被窩爬起來,腦袋還在暖機,不過我們直接進主題好了 - 台中塑膠射出代工的運作套路老實說,其最主要就是模具怎麼選,以及每個流程間怎樣精細搭配啦!整套標準動線通常切分成設計圖確認、備料以及首次打樣三個環節。光看流程細拆下來,你會發現代工廠一般都是先依照客戶規格跟預期想法,判斷要不要走現成公用模具或者跳級到全新量身定制。
真的一切很順遂時──就比如說資源充裕,排程沒啥卡關狀況,那基本上每個階段自己獨立run,也都蠻有效率,大部分時候不太超過五個工作天。所以,一週左右搞定首批小樣,好像也不是太天方夜譚。不過事情永遠有如果嘛,要是哪邊突然沒備好合適的公用模具,或原料來源延宕卡住,即便標準再怎麼寫得漂亮,每個步驟反正都還是可能一停就拉長整條專案路徑,就很像那種某顆輪子缺件跑不起來似的,有點讓人心急。其實這對新品牌信心也是種考驗,同時壓力全加在專案主管肩上。因此多方面事前溝通、流程先三次確認—啊,不然少一環怕交期掉鍊子。接下來就根據常見局面做幾套決策方案簡單聊一下 -
方案一:公用模具服務
* 產品/服務名稱是「台中塑膠射出公用模具服務」。
* 標示費用範圍大概是0元~5,000元(主要計算維護或借用金額而已,比如有家代工提供「標準公模方案」月繳500元、一年約滿,以2024年Q3價為例),要問直接找本地有公模業務的塑膠射出代工廠。
* 最大優勢,就是生產週期直接縮水三成,最快7個工作天出樣品不是夢。
* 確實嘛,自由度沒辦法無上限,比如外觀和某些功能就不可全自訂,也很可能造型與市場其他同款重複了。
* 適合那些預算有限、產品設計夠規格化、想快速上市又僅需試產一波的小型公司、新創牌子,嚴格說其實不少初創者愛採這模式。
方案二:全新客製化模具開發
* 全名叫「台中塑膠射出客製化模具開發服務」。
* 價格帶比較高落於150,000至500,000元之間(挑戰頂點的大致在做多腔高精密度那塊舉例抓350,000元,大概需45天,可參考2024 Q3均價),洽詢方式同上但須找能自有開發團隊的公司。
* 獨立設計彈性爆表,可以達到100%自家定義,包括功能全面配合生產需求,例如機殼強度也常提升逾20%,提升市場競爭感明顯。
* 缺點嘛……投入資金很大,而且時間成本不低,30到60個工作天彈指間啊,不時小卡延誤風險也是存在。(這種瓶頸我偶爾也遇過啦)
* 還蠻適合那些真想要品牌長線累積、市佔欲打爆、產品非做不可各種定義一定滿足、高階要求的大牌企業或成熟團隊,畢竟質精密程度不能隨便妥協。
方案三:供應鏈協同預案
* 名稱則是「塑膠射出代工供應鏈協同預案服務」。
* 價位普遍介於30,000~80,000元上下(比方針對固定周期內開會加風險評估等內容包,每季三萬五千到四萬五不等,目前參照2024 Q3 行情);尋管道推薦直接談懂管理系統的大型顧問公司或本土資歷老道的大廠附加價值部門入手。
* 有什麼亮眼數字呢?預先通盤確認流程,再排備援方案,把材料流失、供應delay…可控性多省25%以上,加速交貨真的肉眼可見地穩許多。
* 講白一點,它確實讓事前協調與檢討超花成本,也意味著你們自己最好頻繁跟進,很難全部靠外包人救命──就是還不能杜絕硬核變故黑天鵝事件突然殺進來搗亂啦!
* 尤其建議若高度追求交期穩健、產品上市timing抓緊急、有曾經慘碰鍋體驗拖時的品牌,看重風控才適合列入口袋清單。不瞞你說,目前市面越活絡的人越快覺得防堵上游更關鍵。
整體而言,各方權衡總得找到彼此平衡,只能說絕招都是挑適合自己量身裁切。當然,上述這些背景參數建議與行情數字目前僅供決策層評估。
真的一切很順遂時──就比如說資源充裕,排程沒啥卡關狀況,那基本上每個階段自己獨立run,也都蠻有效率,大部分時候不太超過五個工作天。所以,一週左右搞定首批小樣,好像也不是太天方夜譚。不過事情永遠有如果嘛,要是哪邊突然沒備好合適的公用模具,或原料來源延宕卡住,即便標準再怎麼寫得漂亮,每個步驟反正都還是可能一停就拉長整條專案路徑,就很像那種某顆輪子缺件跑不起來似的,有點讓人心急。其實這對新品牌信心也是種考驗,同時壓力全加在專案主管肩上。因此多方面事前溝通、流程先三次確認—啊,不然少一環怕交期掉鍊子。接下來就根據常見局面做幾套決策方案簡單聊一下 -
方案一:公用模具服務
* 產品/服務名稱是「台中塑膠射出公用模具服務」。
* 標示費用範圍大概是0元~5,000元(主要計算維護或借用金額而已,比如有家代工提供「標準公模方案」月繳500元、一年約滿,以2024年Q3價為例),要問直接找本地有公模業務的塑膠射出代工廠。
* 最大優勢,就是生產週期直接縮水三成,最快7個工作天出樣品不是夢。
* 確實嘛,自由度沒辦法無上限,比如外觀和某些功能就不可全自訂,也很可能造型與市場其他同款重複了。
* 適合那些預算有限、產品設計夠規格化、想快速上市又僅需試產一波的小型公司、新創牌子,嚴格說其實不少初創者愛採這模式。
方案二:全新客製化模具開發
* 全名叫「台中塑膠射出客製化模具開發服務」。
* 價格帶比較高落於150,000至500,000元之間(挑戰頂點的大致在做多腔高精密度那塊舉例抓350,000元,大概需45天,可參考2024 Q3均價),洽詢方式同上但須找能自有開發團隊的公司。
* 獨立設計彈性爆表,可以達到100%自家定義,包括功能全面配合生產需求,例如機殼強度也常提升逾20%,提升市場競爭感明顯。
* 缺點嘛……投入資金很大,而且時間成本不低,30到60個工作天彈指間啊,不時小卡延誤風險也是存在。(這種瓶頸我偶爾也遇過啦)
* 還蠻適合那些真想要品牌長線累積、市佔欲打爆、產品非做不可各種定義一定滿足、高階要求的大牌企業或成熟團隊,畢竟質精密程度不能隨便妥協。
方案三:供應鏈協同預案
* 名稱則是「塑膠射出代工供應鏈協同預案服務」。
* 價位普遍介於30,000~80,000元上下(比方針對固定周期內開會加風險評估等內容包,每季三萬五千到四萬五不等,目前參照2024 Q3 行情);尋管道推薦直接談懂管理系統的大型顧問公司或本土資歷老道的大廠附加價值部門入手。
* 有什麼亮眼數字呢?預先通盤確認流程,再排備援方案,把材料流失、供應delay…可控性多省25%以上,加速交貨真的肉眼可見地穩許多。
* 講白一點,它確實讓事前協調與檢討超花成本,也意味著你們自己最好頻繁跟進,很難全部靠外包人救命──就是還不能杜絕硬核變故黑天鵝事件突然殺進來搗亂啦!
* 尤其建議若高度追求交期穩健、產品上市timing抓緊急、有曾經慘碰鍋體驗拖時的品牌,看重風控才適合列入口袋清單。不瞞你說,目前市面越活絡的人越快覺得防堵上游更關鍵。
整體而言,各方權衡總得找到彼此平衡,只能說絕招都是挑適合自己量身裁切。當然,上述這些背景參數建議與行情數字目前僅供決策層評估。
分析2023台中塑膠射出產能及價格比較數據
講到台中這一帶的塑膠射出工廠,根據2023年台灣中部工業區的官方統計,他們一年大致可以做出1,500萬到4,000萬件產品 - 這數字挺驚人耶。其實,這樣強大的產能並不難想像,不過細看就發現不少有趣眉角存在。
像在成本預算方面,如果你是做公模,也就是標準化零件專案,平均單價基本落在每件1.2元到2.0元附近(別懷疑,就這麼明確);給你直接抓預算基礎,滿方便。有時候我都會想,價格那麼細緻,是不是有人連零點幾元都要精打細算?哈哈,好啦—接著說客製開模。假如你真打算自己設計新產品,那開模費用每個案子會因為複雜度不同,在5萬元起跳、最高大概15萬元左右。初始投資其實不低,很容易讓新手愣住,不過獨特性總是有它的價值在嘛。
另外,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供應鏈的穩定問題。不管再怎麼拼產品本身,只要原物料或交期出了差錯,都會很麻煩。例如根據歐美一些產業報告,只要公模庫存送貨晚超過10天,整體退貨率馬上拉高,大約介於5%到8%上下。嗯哼,是不是很恐怖?這種延誤不只引起品質糾紛,還可能影響品牌形象跟廠商之間信任,不小心就兵敗如山倒。
老實說,要當好專案負責人,可不能只埋頭沖業績—還得多動腦分析這些背後風險與機會啊!懂得把每個關鍵數字連結成全局思維,那才是做好策略佈局的法門。我手邊那些數據主要來自政府單位報告與相關協會整理,所以對品牌經營或評估投資回報、判斷潛藏風險都很值得參考囉。
像在成本預算方面,如果你是做公模,也就是標準化零件專案,平均單價基本落在每件1.2元到2.0元附近(別懷疑,就這麼明確);給你直接抓預算基礎,滿方便。有時候我都會想,價格那麼細緻,是不是有人連零點幾元都要精打細算?哈哈,好啦—接著說客製開模。假如你真打算自己設計新產品,那開模費用每個案子會因為複雜度不同,在5萬元起跳、最高大概15萬元左右。初始投資其實不低,很容易讓新手愣住,不過獨特性總是有它的價值在嘛。
另外,其實很多人忽略了供應鏈的穩定問題。不管再怎麼拼產品本身,只要原物料或交期出了差錯,都會很麻煩。例如根據歐美一些產業報告,只要公模庫存送貨晚超過10天,整體退貨率馬上拉高,大約介於5%到8%上下。嗯哼,是不是很恐怖?這種延誤不只引起品質糾紛,還可能影響品牌形象跟廠商之間信任,不小心就兵敗如山倒。
老實說,要當好專案負責人,可不能只埋頭沖業績—還得多動腦分析這些背後風險與機會啊!懂得把每個關鍵數字連結成全局思維,那才是做好策略佈局的法門。我手邊那些數據主要來自政府單位報告與相關協會整理,所以對品牌經營或評估投資回報、判斷潛藏風險都很值得參考囉。

快速操作公模、開模流程省時指南一次搞懂
• 明確審查設計圖面:
做什麼 - 詳細檢視客戶送來的設計稿,逐一核對全部尺寸、公差、脫模角度還有每個結構要點。有時候那些容易忽略的角落,特別需要加強確認啊。
怎麼做 - 在工作台上把紙本或電子檔設計原件和製程規範通通擺身邊,直接拿游標卡尺、量尺去量,每個細部都跟標準比一遍,尤其壁厚、孔位這種老是容易出包的地方,一項一項校正。別小看這些程序,很多狀況都是這裡冒出來的。
確認點 - 等完成全面核查後,就在表格勾選每一個已查驗項目並簽名,同時標明疑義處或任何矛盾之處,好下一步能集體討論或著手修正。
• 檢查原料現貨庫存:
做什麼 - 全部盤查一次專案會用到的大宗主料、副料,包括實際庫存數量和品質級別。基本要確保材料不掉鏈才行。
怎麼做 - 一手拿入庫單對照,一手現場逐批物理摸包裝確認,有沒有異樣像水漬、顏色改變甚至團塊都得看得清楚;此外也直接找倉儲人員問現在還剩多少,要有感覺地追下去啦。
確認點 - 資料列清楚後,各種物料要把批號跟效期都登錄在報表裡,再拉採購小組雙重確認到底沒缺貨,而且沒有發現過期才可以。
• 提前溝通規範標準:
做什麼 - 專案初始階段就得叫齊團隊一起來開會,把公模開模時產線該注意的流程規範與驗收尺度都盤整一次,有爭議點就先整理記下。說真的,不這樣事後容易落東漏西。
怎麼做 - 按工廠現成SOP及產品技術需求清單,各分段製造夥伴輪流講自己的成型條件與缺陷界定方式,將重要爭議內容直接彙整成文字紀錄,而且交代給外包協力廠還有下游客戶都必須收得到最終版本。不然傳話失真,很頭大欸!
確認點 - 大家共同覆核資料、全份記錄需註明日期跟負責人簽名;碰到爭議立刻填寫解決申請表回流研發/工程線留底以利日後追溯。
• 要求歷史打樣週期參照:
做什麼 - 跟生產方直接要求最近3至5筆相關產品打樣紀錄(首樣至送驗日期、修改反饋次數等等),全數作為預估依據抓參考值,少了它時間超難抓。
怎麼做 - 首先要列明需要哪些時間類型數據,自已寫好預定打樣時程,上交主管請示或者協調是否能再壓縮工序、中間避開產線堵塞峰期 - 多一手資訊底氣穩些啦。
確認點 - 各資料補完,新進人員就可直接比照本專案最新進度。如果系統自動跳出延遲提醒,更好!顯示已經做到同步資訊串接。
• 視覺化專案里程碑控管:
做什麼 - 用甘特圖或里程追蹤板等,把各關鍵環節像設計審核、材料入庫、生產安排與測試,都清晰標上時程節點畫在白板。一目了然最好不過,有事馬上補抓漏洞。
怎麼做 - 每天班前小會快速更新進度卡片,全流程負責人主動報告目前「完成」或者「待處理」之處,只要某張卡片沒移動就曉得是哪裡塞住,也比較容易互相支援頂一下 。
確認點 - 實務操作能讓流程卡完全依規畫前移且暫無系統逾時警示,那就是管理步驟沒鬆掉,可安心啦。
• 高效調整應變流程:
做什麼 - 每週循環結束、碰到任何異常拖延立刻拉群體回顧討論,每次梳理長耗時區段,再調整順序跟資源配置避免重踩坑洞,很現實吧?
怎麼做 - 全據近期打樣瓶頸說明,比如原料緊急斷貨或者外包零件又遲到了,都得立即通知關聯單位排新製令,把所有風險來源標註到生產備註內方便追查,必要時加派應變措施補漏洞,不然只有一直擦屁股…
確認點 - 管理端根據系統異常自動分析結果劃定結案,下次遇到新訂單便能移植過往改善模式,同問題不用再煩惱一次!
經驗分享:其實很多剛進場的人最易省略現場仔細照表落實每一步或提前查閱歷年紀錄,以為只靠經驗推測流程進展,但實際執行久了就懂,那只是徒增困擾 - 資深老師傅總勸把所有影響公模/開模的小節條分縷析透明呈現,哪怕極細微偏離也可立刻回饋處置,養成慣例之後,即便像台中中部工業區這種接單雜而亂的大環境,也可以維持效率不墜啦。
做什麼 - 詳細檢視客戶送來的設計稿,逐一核對全部尺寸、公差、脫模角度還有每個結構要點。有時候那些容易忽略的角落,特別需要加強確認啊。
怎麼做 - 在工作台上把紙本或電子檔設計原件和製程規範通通擺身邊,直接拿游標卡尺、量尺去量,每個細部都跟標準比一遍,尤其壁厚、孔位這種老是容易出包的地方,一項一項校正。別小看這些程序,很多狀況都是這裡冒出來的。
確認點 - 等完成全面核查後,就在表格勾選每一個已查驗項目並簽名,同時標明疑義處或任何矛盾之處,好下一步能集體討論或著手修正。
• 檢查原料現貨庫存:
做什麼 - 全部盤查一次專案會用到的大宗主料、副料,包括實際庫存數量和品質級別。基本要確保材料不掉鏈才行。
怎麼做 - 一手拿入庫單對照,一手現場逐批物理摸包裝確認,有沒有異樣像水漬、顏色改變甚至團塊都得看得清楚;此外也直接找倉儲人員問現在還剩多少,要有感覺地追下去啦。
確認點 - 資料列清楚後,各種物料要把批號跟效期都登錄在報表裡,再拉採購小組雙重確認到底沒缺貨,而且沒有發現過期才可以。
• 提前溝通規範標準:
做什麼 - 專案初始階段就得叫齊團隊一起來開會,把公模開模時產線該注意的流程規範與驗收尺度都盤整一次,有爭議點就先整理記下。說真的,不這樣事後容易落東漏西。
怎麼做 - 按工廠現成SOP及產品技術需求清單,各分段製造夥伴輪流講自己的成型條件與缺陷界定方式,將重要爭議內容直接彙整成文字紀錄,而且交代給外包協力廠還有下游客戶都必須收得到最終版本。不然傳話失真,很頭大欸!
確認點 - 大家共同覆核資料、全份記錄需註明日期跟負責人簽名;碰到爭議立刻填寫解決申請表回流研發/工程線留底以利日後追溯。
• 要求歷史打樣週期參照:
做什麼 - 跟生產方直接要求最近3至5筆相關產品打樣紀錄(首樣至送驗日期、修改反饋次數等等),全數作為預估依據抓參考值,少了它時間超難抓。
怎麼做 - 首先要列明需要哪些時間類型數據,自已寫好預定打樣時程,上交主管請示或者協調是否能再壓縮工序、中間避開產線堵塞峰期 - 多一手資訊底氣穩些啦。
確認點 - 各資料補完,新進人員就可直接比照本專案最新進度。如果系統自動跳出延遲提醒,更好!顯示已經做到同步資訊串接。
• 視覺化專案里程碑控管:
做什麼 - 用甘特圖或里程追蹤板等,把各關鍵環節像設計審核、材料入庫、生產安排與測試,都清晰標上時程節點畫在白板。一目了然最好不過,有事馬上補抓漏洞。
怎麼做 - 每天班前小會快速更新進度卡片,全流程負責人主動報告目前「完成」或者「待處理」之處,只要某張卡片沒移動就曉得是哪裡塞住,也比較容易互相支援頂一下 。
確認點 - 實務操作能讓流程卡完全依規畫前移且暫無系統逾時警示,那就是管理步驟沒鬆掉,可安心啦。
• 高效調整應變流程:
做什麼 - 每週循環結束、碰到任何異常拖延立刻拉群體回顧討論,每次梳理長耗時區段,再調整順序跟資源配置避免重踩坑洞,很現實吧?
怎麼做 - 全據近期打樣瓶頸說明,比如原料緊急斷貨或者外包零件又遲到了,都得立即通知關聯單位排新製令,把所有風險來源標註到生產備註內方便追查,必要時加派應變措施補漏洞,不然只有一直擦屁股…
確認點 - 管理端根據系統異常自動分析結果劃定結案,下次遇到新訂單便能移植過往改善模式,同問題不用再煩惱一次!
經驗分享:其實很多剛進場的人最易省略現場仔細照表落實每一步或提前查閱歷年紀錄,以為只靠經驗推測流程進展,但實際執行久了就懂,那只是徒增困擾 - 資深老師傅總勸把所有影響公模/開模的小節條分縷析透明呈現,哪怕極細微偏離也可立刻回饋處置,養成慣例之後,即便像台中中部工業區這種接單雜而亂的大環境,也可以維持效率不墜啦。
學會善用自動化技術提升塑膠射出效率小技巧
根據美國製造工程學會近年的一些資料,自動化射出流程能將故障率壓低到1~3%左右,相較之下,倚賴人工的失誤比率常常還是有6~12%,其實這落差不小啊。不過,新手最常卡關的是,把自動化裝置看成單純搬重、幫忙按鈕的工具,但忽視掉後面那套軟體監控以及細緻參數優化該發揮的威力,結果怎麼努力良品率就是提不上去。怎辦?你如果想提升成效,記得主動設定一些生產數據(例如每小時的產量、成品缺陷的類型與分布狀態)並且讓現場可以即時看到;最好也同步進行A/B測試,有意識地調整像壓力或保壓時間之類工藝參數,盡量讓全流程穩穩貼近設備本身能達到的最佳值。
然後哦,有不少人為了搶出表面的產能,根本沒養成定期查看異常紀錄和員工介入情況的習慣,只要機台沒明顯停擺就覺得「順」,但這其實很容易在旺季悄悄埋雷。一個比較健康做法,是平日建立一個異常比對SOP,每班甚至每天檢查設備運轉日誌,一旦發現像停機次數或者需要人來干預超過基準(譬如高於2%工時)的狀況,就要回頭去細查那批產品跟之前相關調校歷史。提前釐清風險來源,比事後擦屁股好多啦。
此外呀,也還蠻多人只看最終產量、卻忽略單件產品真正消耗了多少人工成本;尤其規格經常換線、有小訂大訂穿插時,如果疏忽排程教育或調機,就更容易「省不到」本來預期會賺的人力節約。有什麼方式可以抓得比較精準?建議把不同規格拆分獨立追蹤,比如說小批快切線路vs. 大批穩定接單,把人工和自動成本算出比例放進每週(或每月)分析表,比起靠估算,更有助凸顯投資帶來哪些明確改善區段。遇到多變線路,就可根據這些洞察微調策略,使自動化投資到底回收速度在哪裡一目瞭然。
然後哦,有不少人為了搶出表面的產能,根本沒養成定期查看異常紀錄和員工介入情況的習慣,只要機台沒明顯停擺就覺得「順」,但這其實很容易在旺季悄悄埋雷。一個比較健康做法,是平日建立一個異常比對SOP,每班甚至每天檢查設備運轉日誌,一旦發現像停機次數或者需要人來干預超過基準(譬如高於2%工時)的狀況,就要回頭去細查那批產品跟之前相關調校歷史。提前釐清風險來源,比事後擦屁股好多啦。
此外呀,也還蠻多人只看最終產量、卻忽略單件產品真正消耗了多少人工成本;尤其規格經常換線、有小訂大訂穿插時,如果疏忽排程教育或調機,就更容易「省不到」本來預期會賺的人力節約。有什麼方式可以抓得比較精準?建議把不同規格拆分獨立追蹤,比如說小批快切線路vs. 大批穩定接單,把人工和自動成本算出比例放進每週(或每月)分析表,比起靠估算,更有助凸顯投資帶來哪些明確改善區段。遇到多變線路,就可根據這些洞察微調策略,使自動化投資到底回收速度在哪裡一目瞭然。
想問台中射出代工選擇要注意哪些關鍵因素?
Q: 月訂單約1萬件、預算壓在5萬元內時,選台中射出代工夥伴除價格還該比什麼?
A: 先說重點,真的別只盯報價單,品質控管認證(例如ISO 9001)和產線資料回溯力超級重要。我自己吃過兩次虧 - 遇到那種宣稱低價,但完全沒系統的廠家,成品一大票被退、整批回工又拖延。第二要問的是:能不能讓你即刻查閱原料來源、生產履歷?通常正規工廠查個批號或追蹤資訊,不用三分鐘;如果連這種都得推三阻四,我自己會直接掰掰。然後,很值得檢查對方協作流程怎麼跑,比如遇到設計調整或交期變更,大家怎麼互動 - 我聽過有同業要求,每天要有產線進度即時回傳,上市時間直接提早超過7天。最後才是看報價細節與付款方式啦,有前面那些底子才能比價格。
Q: 如果規格頻繁切換或遇到緊急調整,自動化程度要怎麼判斷是否真的省人力?
A: 我的方式蠻實際,就是「人工vs.自動」分兩欄算成本,再按產品類型區分。我平常會把像小量多樣快切、還有大量固定線各自需要的人工作業分鐘數,以及自動設備的耗材跟用電列成Excel分析,每週稍微整理下。以去年合作的台中兩間廠來說,大量長期穩定生產時,自動化真能省掉約35%~40%人力;但換規格頻繁那種,小工廠反而省不了幾個人。有這些紀錄,一年就很清楚投資哪段最划算,也比較不會瞎猜啦。
Q: 價格差異很大時,有無指標辨別誰能準時、高品質交貨?
A: 通常我會開口請對方給最近半年設備停機資料、人員參與比率和缺陷率報表。我試過比較3家入選廠,結果人為干涉超過2%工時者,一遇旺季單量衝上來馬上炸鍋。但只挑沒停機其實不夠靠譜,那會忽略一些隱性的小地雷。我建議多做隨機抽查,例如抽運轉日誌配合缺陷樣本檢驗,比廠商口頭拍胸脯有用得多。老實講,這些瑣碎環節反倒影響雙方信任基礎呢。
簡單講,用上面那些細項去核對,不僅過程公開透明,也比較少被資訊不對等害到。(核心內容已標註)
A: 先說重點,真的別只盯報價單,品質控管認證(例如ISO 9001)和產線資料回溯力超級重要。我自己吃過兩次虧 - 遇到那種宣稱低價,但完全沒系統的廠家,成品一大票被退、整批回工又拖延。第二要問的是:能不能讓你即刻查閱原料來源、生產履歷?通常正規工廠查個批號或追蹤資訊,不用三分鐘;如果連這種都得推三阻四,我自己會直接掰掰。然後,很值得檢查對方協作流程怎麼跑,比如遇到設計調整或交期變更,大家怎麼互動 - 我聽過有同業要求,每天要有產線進度即時回傳,上市時間直接提早超過7天。最後才是看報價細節與付款方式啦,有前面那些底子才能比價格。
Q: 如果規格頻繁切換或遇到緊急調整,自動化程度要怎麼判斷是否真的省人力?
A: 我的方式蠻實際,就是「人工vs.自動」分兩欄算成本,再按產品類型區分。我平常會把像小量多樣快切、還有大量固定線各自需要的人工作業分鐘數,以及自動設備的耗材跟用電列成Excel分析,每週稍微整理下。以去年合作的台中兩間廠來說,大量長期穩定生產時,自動化真能省掉約35%~40%人力;但換規格頻繁那種,小工廠反而省不了幾個人。有這些紀錄,一年就很清楚投資哪段最划算,也比較不會瞎猜啦。
Q: 價格差異很大時,有無指標辨別誰能準時、高品質交貨?
A: 通常我會開口請對方給最近半年設備停機資料、人員參與比率和缺陷率報表。我試過比較3家入選廠,結果人為干涉超過2%工時者,一遇旺季單量衝上來馬上炸鍋。但只挑沒停機其實不夠靠譜,那會忽略一些隱性的小地雷。我建議多做隨機抽查,例如抽運轉日誌配合缺陷樣本檢驗,比廠商口頭拍胸脯有用得多。老實講,這些瑣碎環節反倒影響雙方信任基礎呢。
簡單講,用上面那些細項去核對,不僅過程公開透明,也比較少被資訊不對等害到。(核心內容已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