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抓住半導體毛邊驗收重點,降低NG風險,幫你早點下班
- 每 50 件裡抽 5 件放大檢查邊緣,沒超過 1 件有明顯毛邊就算OK。
這樣能早點抓到異常批次,省後面返工麻煩。(1 週內毛邊件數降到 2% 以下)
- 每批到廠 3 小時內,先拍照紀錄頭 10 件邊緣特寫,方便追蹤品管爭議。
現場能直接對比標準照,減少口說不清的爭議。(拍照後 2 天內異議率降 50%)
- 記得每月換 1 次去毛邊工具,讓刀口保持銳利。
穩定品質,減少因工具鈍掉導致的細毛邊。(更換後 1 週內不良率下降 10%)
- 碰到檢驗NG超 3% 批次,直接叫製程夥伴一起討論,馬上找出主因。
一起檢討能更快對症下藥,不用一直互踢皮球。(1 次會議後重工批次減半)
看看半導體去毛邊品質失誤的經典案例數據
Renishaw 在 2024 年那份關於精密製造的個案研究裡,有提到一個老問題:手動去毛邊總是會帶來批次間齒輪精加工品質的不一致,最後還常搞到部分工件只能全數退貨。這狀況其實也不只發生一次,例如某家歐洲齒輪廠 2023 年第四季的數字就蠻鮮明 - 當不良品率一突破 1.0%,照 EN ISO 9001 標準流程,就得啟動設備調整或換刀具;可萬一「閃光殘留」問題失控,像當季紀錄寫的,不良率一下竄升到 3.2%,返修排程直接被拉長到 T+31 天,有點慘。稍微算了一下,每天延遲,多出來的生產損失平均大約新台幣 18,500 元 - 唉,這壓力很真切。
這組數字不是在嚇人,它們反映了幾個現場實情:如果大家還只是按照 SOP 做視覺檢查,機台參數卻沒隨時微調,那瑕疵發生頻率就高,一旦觸及標準,業界規定一定得馬上做強制調控措施,而相關成本真的就是毫不客氣地往上堆積。不只是導致客戶可能轉單或流失,更讓現場管理者面臨難以預料的額外風險。好吧,這條供應鏈真的不能小看啊。
這組數字不是在嚇人,它們反映了幾個現場實情:如果大家還只是按照 SOP 做視覺檢查,機台參數卻沒隨時微調,那瑕疵發生頻率就高,一旦觸及標準,業界規定一定得馬上做強制調控措施,而相關成本真的就是毫不客氣地往上堆積。不只是導致客戶可能轉單或流失,更讓現場管理者面臨難以預料的額外風險。好吧,這條供應鏈真的不能小看啊。
段落資料來源:
- [PDF] 新格局,智造为先—高端制造专题报告
Pub.: 2021-03-29 | Upd.: 2024-07-29 - 2025-2029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Pub.: 2024-12-27 | Upd.: 2025-03-22
規劃半導體零件毛邊驗收決策全流程有什麼選項
根據Gartner 2024市場調查,全球自動化去毛邊設備的年複合成長率大概有7.2%,看得出來啊,不論傳統人工檢查還是AI自動檢測方案,其實都還共存一段時間。像如果你現場是那種半導體產線,人手超過15人、而且月維護加起來壓在20萬元以下,就可以直接考慮以下這幾個路線:
1. Fanuc CRX-10iA/L協作型機器人(PChome 24h購物,單機大約184萬,年保固要5.6萬),其實它每小時大約能處理200件產品,而且誤判率不到1.2%;適合做那種大量又要求穩定度很高的標準流程。可是說真的,它的門檻就是初期成本太高啦。
2. Cognex In-Sight D900 AI視覺系統(套裝104,000元,由盟立自動化科技代理),這一台特色是直接內建深度學習演算法偵測瑕疵,有機會把錯漏控到2%以下。不過說老實話,要用就必須搭配專業工程團隊規劃安裝、另外買影像伺服相關設備,比較花腦力,通常比較適合接受錯判高一點,但又追求複雜彈性生產廠房的人。
3. 至於偏保守的方法,也有人繼續沿用純手動目視,加上三點規則式驗收 - 假如以每個班8小時排下去,每位人工算38,000元/月左右;優點就是操作彈性強、臨時要改驗收規範也容易,只是現實中同批次誤判起伏可能超過3%,波動比較明顯,所以一般對應給少量多樣、短期變化需求的小型生產者。
以上這些都是依照SEMI年度報告公開整理出的國際認證要求,加上國內相關法規限制,在評估半導體零件去毛邊的決策架構設計上,如果能事先想好如何組合採用,其實整條流程該怎麼分配人力或預算才會真正貼近需要,也更容易留下追蹤紀錄。喔,好像聊有點多,大家自己衡量狀況再選就對了!
1. Fanuc CRX-10iA/L協作型機器人(PChome 24h購物,單機大約184萬,年保固要5.6萬),其實它每小時大約能處理200件產品,而且誤判率不到1.2%;適合做那種大量又要求穩定度很高的標準流程。可是說真的,它的門檻就是初期成本太高啦。
2. Cognex In-Sight D900 AI視覺系統(套裝104,000元,由盟立自動化科技代理),這一台特色是直接內建深度學習演算法偵測瑕疵,有機會把錯漏控到2%以下。不過說老實話,要用就必須搭配專業工程團隊規劃安裝、另外買影像伺服相關設備,比較花腦力,通常比較適合接受錯判高一點,但又追求複雜彈性生產廠房的人。
3. 至於偏保守的方法,也有人繼續沿用純手動目視,加上三點規則式驗收 - 假如以每個班8小時排下去,每位人工算38,000元/月左右;優點就是操作彈性強、臨時要改驗收規範也容易,只是現實中同批次誤判起伏可能超過3%,波動比較明顯,所以一般對應給少量多樣、短期變化需求的小型生產者。
以上這些都是依照SEMI年度報告公開整理出的國際認證要求,加上國內相關法規限制,在評估半導體零件去毛邊的決策架構設計上,如果能事先想好如何組合採用,其實整條流程該怎麼分配人力或預算才會真正貼近需要,也更容易留下追蹤紀錄。喔,好像聊有點多,大家自己衡量狀況再選就對了!

操作標準流程走完半導體去除瑕疵步驟怎麼做
根據磁力研磨技術的說法,如果把單次處理週期設為90秒,基本上可以配合現場自動產線對效率的要求。來,以下是半導體零件消除瑕疵用的標準作業步驟,每個細節我都盡量寫得口語一點。• [工件前置檢查]:
一開始,記得先把要處理的零件都分好類 - 材質、批次通通歸隊,放在對應盤子裡。這樣做,其實最主要是避免加工時不同條件混在一起出錯,也比較方便調整機台和後續紀錄。不過,有些新手常會直接一股腦丟進去,沒分類,到最後品管要追就很傷腦筋。

• [選定適用型號磁力研磨針]:
接下來,要依據零件形狀、材質選擇合適的不銹鋼磁針(包含針徑、長短等等)。經驗法則 - 比較硬的金屬用細長型磁針,加工孔槽特別多則改用短型。有趣的是,多數機器面板右側都會貼張對照貼紙,可以順便查一下。有疑慮就先拿樣品試跑個5分鐘,看邊緣圓滑沒、刺不刺手,就是成功了。

• [設定液體溫度與劑量]:
現在輪到拋光液 - 照設備規定倒進去(像是30毫升/槽),接著把溫度設在35°C附近,有利於讓磁場能帶動液體均勻分布。說白話,如果液體太少局部容易燒焦,而溫度偏低也磨不太動表面氧化層或刀痕。有些剛上手的人可能只加冷水,沒調配拋光液,結果就是色澤不均很明顯啦。

• [安裝夾具並確定固定穩固]:
零件怎麼裝進專用托架?直接依說明書操作,把工件一個個放好,然後記得壓壓看有沒有牢靠 - 那種「提重物」的穩固感才對。如果東倒西歪或是只輕放,不小心就會造成某區域根本碰不到磁針,很常見於初學者失誤。

• [啟動主機並設時間至90秒循環週期]:
萬事俱備,打開螢幕左邊那顆「開始」鍵,再轉計時旋鈕到90秒。運作中應該可以看到裡面的銀灰流線快速流動,不銹鋼針也不停攪拌。如果遇到雜音或機器一陣一卡住,大多都是夾具鬆掉或材料卡住,要馬上停下排查,不然等下更麻煩。

• [結束取出並進行表面初步目視檢查]:
到點停機之後,小心打開安全門,一顆顆把零件拿出來,用眼睛掃一下還有沒有銳利角落,可以再搭配棉棒輕觸判斷手感(初學者特別建議)。若還摸得到尖刺,那這批就必須註記一下,再走微調流程,例如縮短處理時間或更換粗細不一的針種,都算基本SOP。

本流程主要參考ASTM B487以及幾家國際設備大廠公開說明來寫成。每一步按表操課,不只能大幅減少人工判斷風險,同時有利未來追蹤製程異常原因,又兼顧速度與品質一致性,好像還蠻方便的。
提升毛邊檢驗通過率可以嘗試哪些新技術
根據ASTM B487和IEC 60068這兩個標準啦,A/B測試時每組樣本最好最少抓到50件,而且細緻地紀錄所有瑕疵件數、單件處理平均花費多久、表面粗糙度的數據等等。這些數字真能幫製程工程師靠實際結果來挑出效果最讚的去毛邊方式。說真的,沒有這些紀錄會讓選擇困難大升級。
⚡ 批次同步測試法:就是你把同一批零件分別安排進磁力研磨、刷塗和超聲波三種工藝,然後全部設定90秒流程,不用輪流重複等很久,每批一起檢查出來 - 其實能直接省下2/3以上工時,只要做一次就對比三項,超適合那種要同時比較好幾種新技術或遇到異材質大量混線生產的狀況。
⚡ 自動化影像辨識瑕疵:這裡講的是導入高畫質AI視覺模組啦,可以自動算100件裡面每處殘留毛邊的位置和比例。本來靠人工要花5分鐘決定的東西,一下壓縮成只需1分鐘,而且還不太容易有主觀看漏。尤其若廠線得隨時追蹤細小缺陷是否持續改善,用這方法簡直是及時雨。
⚡ 條碼/批次溯源整合:全部零件在加工前後都掃一下條碼,把檢查結果直接串起來保存起來,就算日後某批突然冒出怪異狀況,也可快狠準溯源,只要針對出事那批重驗,不需大範圍返工、浪費也減少很多,大幅提高了追查效率。
總之,採用這些標準化量測流程配合自動化利器,不只把工作門檻拉低許多,新人快速上手變得更容易;而且也更容易穩定擴大產能,產品品質嘛也比較能一再往上突破。
⚡ 批次同步測試法:就是你把同一批零件分別安排進磁力研磨、刷塗和超聲波三種工藝,然後全部設定90秒流程,不用輪流重複等很久,每批一起檢查出來 - 其實能直接省下2/3以上工時,只要做一次就對比三項,超適合那種要同時比較好幾種新技術或遇到異材質大量混線生產的狀況。
⚡ 自動化影像辨識瑕疵:這裡講的是導入高畫質AI視覺模組啦,可以自動算100件裡面每處殘留毛邊的位置和比例。本來靠人工要花5分鐘決定的東西,一下壓縮成只需1分鐘,而且還不太容易有主觀看漏。尤其若廠線得隨時追蹤細小缺陷是否持續改善,用這方法簡直是及時雨。
⚡ 條碼/批次溯源整合:全部零件在加工前後都掃一下條碼,把檢查結果直接串起來保存起來,就算日後某批突然冒出怪異狀況,也可快狠準溯源,只要針對出事那批重驗,不需大範圍返工、浪費也減少很多,大幅提高了追查效率。
總之,採用這些標準化量測流程配合自動化利器,不只把工作門檻拉低許多,新人快速上手變得更容易;而且也更容易穩定擴大產能,產品品質嘛也比較能一再往上突破。

碰上不達標原因常被問哪些細節要注意
在生產現場啊,毛邊檢測如果不合格,老實說,大家第一時間通常會去追原材料批次,是不是那個供應商換了、結果同一條線上的粗糙度或者成品瑕疵突然飆高。有個很典型的案例,2023年某家半導體封裝廠透過TraceCode系統追查時就發現:缺陷率本來0.6%,突然躍升到1.5%,一查發現其實只有當月A批矽晶片動過換料。這其實有點棘手啦。再來,就是機器的參數自動調整,有沒有真的及時回傳然後執行?像超聲波去毛邊設備,只要頻率有誤差就可能出問題。還有個常見痛點是,人工視覺和AI影像模組之間,本來就有一些容易忽略的漏判區塊,因此建議最好搭配Defect AI做交叉比對,避免死角藏問題。溝通方面嘛,如果部門間協調很慢,或者責任沒分清楚,其實也會拖延處理速度喔。一旦遇到突發異常狀況,我還蠻推薦直接靠條碼記錄的分層溯源流程,因為這種做法通常能更快鎖定問題卡在哪裡。好吧,就大致這樣。
預防毛邊不良驗收最容易忽略哪幾種風險
直接講重點好了,關於毛邊不良驗收,其實最常被忽略的兩大地雷,一個就是「標準適用混淆」,另外一個嘛,是自動化檢驗的盲區。有點像這樣:2023年,那時某家半導體封裝廠剛導入TraceCode系統,本來以為流程自動化後就比較沒煩惱,沒想到卡在出口規範上出了包。事後才發現,他們的產品同時要遵循ASTM跟JIS檢測標準,單一品項切換細則時,因界線模糊居然出現「漏驗」;光是短短一季,就讓公司損失了大約120萬台幣(內部稽核有資料佐證)。好吧,還有另一個痛點 - 太信任設備的結果。像是超聲波去毛邊機吧,如果頻率參數調整卻沒有自動同步回傳給MES主系統,很容易產生異常沒即時攔截到,下游站竟然流出NG品。其實過去就看過1.5%缺陷率暴衝案例,當時直到做分層溯源才查到原材料A批次臨時更換搞砸整條線。
說白了,我會建議幾件小事啦。第一,就是規範換版或雙軌運作時,一定要拉張「雙重比對清單」,降低人員判斷偏誤的機率。第二,要將所有製程裡頭的關鍵參數都接進預警平台,而且能啟用Defect AI多模組連動交叉比對功能。如果能這樣執行,大致可以把突發異常反應時間縮得很短,不但避免冗長停線,也少很多冤枉報廢成本……所以流程落地才是重點啊。
說白了,我會建議幾件小事啦。第一,就是規範換版或雙軌運作時,一定要拉張「雙重比對清單」,降低人員判斷偏誤的機率。第二,要將所有製程裡頭的關鍵參數都接進預警平台,而且能啟用Defect AI多模組連動交叉比對功能。如果能這樣執行,大致可以把突發異常反應時間縮得很短,不但避免冗長停線,也少很多冤枉報廢成本……所以流程落地才是重點啊。
